编辑:冯钰 原载《信息时报》2011.12.11
对于中国来说,印度是个有趣的概念:作为从古至今与中国一直延续着文化交流的亚洲古老文明,它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求解的方式,对我们来说很有借鉴意义。因此,本周在广东美术馆开展的“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影展以及系列研讨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吃石头的人》影片剧照。
关于“西天中土”
“西天中土”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交流计划,由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和汉雅轩发起,从学术思想和当代艺术两个角度去亲近印度,进行视觉文化和亚洲现代化的文化比较。
已经和正在举行的活动包括“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2010)、“时·地·戏:印中当代艺术展”(2010)、“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暨印中电影与社会思想对话”(2011),SAME-SAME孟买-上海城市研究(2011),“艺术家特派”(2011),以及一系列十几种相关书籍的出版等。
2011年12月6日至20日期间,广东美术馆、汉雅轩与印度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的“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影展在广东美术馆、学而优书店、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播映。影展作为“西天中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剧情片、纪录片和实验影像在内的30余部印度独立电影,于11月和12月间,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接力放映,将宝莱坞以外的印度影像带给中国观众。
在影展进行的同时,活动继承了“西天中土”计划去年在上海双年展的印中社会思想对话的精神与形式,策划了“印中电影与社会思想对话”的系列演讲和讨论。来自印度的十余位电影学者、导演将与中国的电影创作者、理论家和社会思想者展开多个层面的交流,以此促进电影理论和社会思想之间的互动。6日上午在广东美术馆进行的”古代”电影?一种关于电影如何在古老文明中运作的理论”,是这一系列学术研讨的第一场。
这场论坛的主讲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是著名印度电影与文化研究理论家,与这次影展同期出版的亦有他带领数位印度电影研究者编译的《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一书,这本书是25年来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印度电影的文集,也是对于印度电影的首次集中论述和引介。印度以“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国”而名闻天下,但我们并不了解这一“最大生产国”对于印度的社会现实有着怎样的意义。这本书涵盖了针对过去30年印度电影的写作,展现了印度的社会科学理论如何尝试理解印度的电影现象,也试图向观众展示印度电影纷繁的实验面貌。
宝莱坞不是印度电影的一切
正如影展开幕式上,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所说的那样,印度电影在建国后几代中国人的成长记忆中有很深的印记。罗一平说,是《流浪者》的载歌载舞使他认识到了电影的旋律和抒情的叙事方式。其实不止在中国、在亚洲,印度电影在全世界都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国”。
对此,阿希什认为,印度电影的成功和巨大的市场推动力并非像好莱坞电影那样,走跨国界、跨地域的大众流行路线,而是在文化因素上吸引着不同地域的人们这是一个由文化主导的现象。但是,这次影展展示的并非是那些载歌载舞、大团圆式的宝莱坞影片,而是“展示素材,展示印度电影界本身,是对印度电影界、整个印度文化的反思,要把这些东西展示到观众面前。”
30多部小众的印度独立电影来到中国,会受到冷遇吗?阿希什曾经担心过,因为在他看来,在当代,中印两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显著的文化对话:“我们试图在中国和印度知识分子、知识界、艺术界还有电影界以及他们身后的机构之间建立起一些连接。”但是从影展在北京站与上海站的表现来看,是获得了来自公众与思想界双方面的热烈反响我们不仅好奇,它在广州同样会激起巨大反响吗?
现代传播中的“古代电影”
在演讲的最初,阿希什首先提出了疑问:为什么20世纪以来,中印知识分子很少进行交流?是什么妨碍了我们更早、更多和更有成效地对话?是否古老文化封闭了我们,文明古国的古代性阻碍了这种对话?他说:“任何一种文化都会面临一种障碍。印度和中国都是古老的文明和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我们的生活、讨论,有一种不可穿透的感觉。但如果它仅仅是在一种受到保护的空间当中存活下来,会失去生命力。只有它能够在街头,能够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存活,那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阿希什介绍说,从1920年代开始,电影变成了印度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影响了整个政治生活。而传统的文化载体如舞蹈、歌唱等等,都为电影而改变。这种电影对生活的渗透,必然到达一些古老的部分。电影是如何被吸纳进繁复的印度社会文化之中的?它又如何区隔现代与传统,如何将当代元素融入其中?阿希什说:“它不仅反映了人与文化的实践,很多传统和古旧的东西通过电影,被调节或者是媒介化了。”
这一次影展的主题叫“你不属于”,阿希什说,这是因为影展中大部分片子都是关于印度城市化的故事,主角都处于“你不属于”没有归属的状态。在古老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也许是印度与中国共同面对的困境。
观点:多位中国学者和电影人对阿希什的演讲作出了回应。香港汉雅轩画廊创办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之一张颂仁也参加了系列研讨会。作为“从西天到中土”中印文化交流项目的发起人,他说:“我认为目前对打开我们文化困局最有帮助的是展开对另一个东方大文明的关心和了解。”
呈现历史,首先要站在当下
暨南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印度庶民研究专家陈义华通过题为“革命、殖民废墟下的中印”古早景观”的发言认为:“实际上关于印度性以及其如何以影像来呈现,让我们看到了印度电影学者如何思考历史,如何进入历史。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和主体性视角。”
他说:“电影虽然是一门来自西方的艺术,但是它在故事的叙述方式上,在情节结构的建构上,应该是与我们传统的表达方式是有着传承关系的。但很可惜的是,在中国,我们在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这种传承是不成功的。”与此相对,他认为印度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的建构、故事的讲述方式等方面与西方电影迥然不同。“我想,这种不同,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对于传统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不同的。中国与印度的传统文化都曾被粗暴地打断,印度是由于西方的殖民统治与殖民同化政策,而中国则是由于近百年来一系列的革命,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所谓文化运动以及文化革命。奇特的是,印度虽然历经了三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但是印度传统似乎与印度人当下的生活并不疏离。而中国历经革命,包括文化运动或革命实际上也不足百年的时间,但当下的中国人与自己的传统存在较大的疏离。”
陈义华特别举出历史题材影片为例:“在中国和印度,有着大量历史题材的电影。这些题材的电影对于我们复兴我们各自的传统文化是有着贡献的。但是,问题是,我们是从当下出发去再现历史,也是从当下出发去观看历史。”这种从当下出发对历史的观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从历史中带回来了什么”。
陈义华强调,“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对于中印电影生产者来说,如何以我们传统讲述故事的方式,传统的情节结构方式,在呈现传统景观的同时,保持我们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真正站在当下的立场参与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荐观看
“你不属于”此次带给中国观众的独立电影共有三类:
移动图像之实验。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还有录像艺术及其他独立实验。这一部分实验影像在广东美术馆循环播放。
纪录片:证词、家园、城市。纪录片观察现实生活、新都市文化以及传统家庭,纪录片部分在学而优书店放映。
讲述故事,但又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叙事,有对整个讲故事的技巧和讲故事概念本身进行的反思。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负责放映讲故事的电影。
《吃石头的人》
这是一个被置于三个世界的影像。在这些世界中,将绘画和电影看作记录的手段,来谈论表征的功能。
广州观众对这件作品并不陌生,不久前广州三年展启动展开幕时,这件作品作为“H Box”项目就是广东美术馆一楼大厅里的那个放电影的黑盒子的一部分曾与大家见过面。
《你不属于》
一位旅居法国的民谣歌手,一位在小村过着自足生活的诗人,一位有着抗议音乐历史的音乐家,一支渐渐不再走红的乐队……这些本不相干的人物因为导演对一首传统民谣的作者的追寻而联系在一起。随后是一段进入民谣世界的漫长的、反思性的旅程。随着影片深入检视这首歌曲,并将它作为当代碎片化时间的寓言来看待的时候,这段旅程敲打着有关家乡、乡愁、归属,以及作者身份的观念。
《历史是一部默片》
在一台胶片投影仪呼啸声中,影片中如默片一般被讲述的追寻故事,提供了某种胶片电影时代的社会史,记忆被通过一个修理电影投影机的人的故事被讲述。
《爱、性与欺骗》
这或许是印度近年来最著名的独立故事片,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通过一部闯入场景中的摄像机讲述的。影片对于盗摄的探索构成了纪录片所进入的居家生活空间的另一暗面;而年轻导演意外拍摄到自己死亡过程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围绕着我们的数码影像无孔不入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