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回味,“你不属于” 线上放映:印度独立电影印象

“你不属于”影展

回味,“你不属于” 线上放映:印度独立电影印象

2013 年 1 月 1 日 星期二2013 年 5 月 1 日 星期三

网易专题页面链接
豆瓣活动链接

2011年11月至12月间,“西天中土”计划诚邀印度著名电影史家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Ashish Rajadhyaksha)先生为策展人,推出了“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英文“You Don’t Belong: Pasts and Futures of Indian Cinema”)系列展映,展出包括剧情片、纪录片和实验影像在内的30余部印度独立电影,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接力放映,将宝莱坞以外的印度电影最新实践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印中电影与社会思想对话”(India-China Dialogue on Cinema and Social Thought)系列演讲和讨论也同期进行,穿插在展映之间。而由策展人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编辑的与影展内容相呼应的印度电影研究文集《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世纪文景出版)亦于同期发布,呈现印度的社会科学理论界如何尝试理解她的电影现象。

时隔一年,2012年10月22日,在大陆获得热烈反响的“你不属于”影展亦得以成功登陆香港,以“你不属于:来自印度的移动影像”为标题,在学校与公共影像空间内,以略不一样的形式去组织和呈现印度独立电影的脉络。

为与这场持续进行中的影展和讨论相呼应,经魔灯基金会(新德里)允许,CNEX 与西天中土从“你不属于”所展映的影片之中挑选出四部影片:《夜精灵的故事》,《我们如何欢庆自由》,《佳人如我》,《犯罪伙伴》以及2011年影展期间三场相关演讲和讨论的录影(参与嘉宾包括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桑贾伊·卡克,帕罗米塔·沃拉,张献民,赵亮,吕新雨和吴觉人等),组成以“回味,‘你不属于’”为题的线上展映活动。我们期待以这样的形式,再次引起对于不同地域独立影像的关注,促进关于电影及电影理论的思考与交流,亦算作对“你不属于”两年以来进行的电影与电影理论交流实践进行一次适时的回望和反刍。

策展人: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
主办:西天中土/ CNEX
支持:梦周文教基金会/汉雅轩/魔灯基金会/亚际书院
媒体支持:Cinephilia,网易纪录片频道

影片介

夜精灵的故事

2002 年,74 分钟,彩色,英语

导演 :舒希尼·高希(ShohiniGhosh)
摄影:萨比娜·加迪霍克
剪辑:舒希尼·高希、希卡·森
音效:苏林德尔·普拉萨德·辛格

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 :这是电影导演和电影理论家舒希尼·高希关于加尔各答著名红灯区索纳加奇的性工作者的作品。数千名性工作者组成了DMSC(杜尔巴妇女合作委员会), 一个由索纳加奇艾滋病干预项目发展出来的计划。作为一个由男性、女性和变性性工作者组成的团体,DMSC 要求成人性工作的非罪化和组成工会的权利。其中的五名成员与导演一起创造了一次被摄影机记录下来的故事旅程。加尔各答是整个故事的背景。

2007 年,139 分钟,彩色,英语

导演 :桑贾伊·卡克(Sanjay Kak)
摄影:兰詹·帕利特
剪辑:塔伦·巴尔蒂亚
音乐:苏谢特·马尔霍特拉

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 :卡克的这部令人震撼的有关独立印度这一概念的证词电影以印度独立日开头,那天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上空升起了这一独立国家的国旗。卡克的电影其实展现的只是克什米尔的又一天,不平凡岁月中的平凡一日。克什米尔经历了将近20年的武装冲突,6万人死亡,近7千人失踪。卡克用真实的镜头、诗歌和文字组成了他的电影。

卡克的电影提出了更大的问题 :纪录片在极端不稳定的条件下的作用,这也是索尼娅·贾巴尔的《秋日的最后国度》的核心问题。除了纯粹记录之外,是不是也是一种赎罪,甚或是哀悼?人们前赴后继寻找历史的努力——无论如何,无论何处,无论是在墓地里还是在已经死去或失踪的人们的退色的照片里——让克什米尔成为一整个纪录片电影创作传统的前线,此片也正是这种传统最好的典范。

佳人如我

2006,65 分钟,彩色,英语

导演 :希亚玛尔·卡马卡尔(ShyamalKarmakar)
摄影 :萨蒂亚·普拉卡什 , 加纳纳塞卡
剪接:纳玛拉塔·雷欧
音效:普利汤·达斯、鲍比·约翰
音乐:琪拉蒂普·达斯古普塔

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 :本片的女主角拉努是一名“国际”酒吧歌手, 熟知怎样周旋于男人世界。她邀请本片制作者,一位男性,进入到她家里,去拍摄她的私密生活。他们或许已经发生了关系,但是作为一个行迹遍天下的三十岁女人,她去很多国家,在很多夜店唱歌。那么她到底给出了什么呢?

拉努作为一名被剥削的酒吧歌手的困境“激发”了导演拍摄这部电影。但她真的是被剥削的吗?她曾经在加尔各答是一个难民,饱受生活和早孕折磨,曾尝试过自杀,有一堆残破的情感经历。导演着魔似的渴望她入镜,他也渴望怜悯她。引用一段《孟买镜报》(Mumbai Mirror,2008 年 9 月 8 日)的一段精彩评论 :“他客体化她,如同偷窥狂一样检查她,又充满同情的盯着她火辣的胴体,不信任她,又尝试去理解她,从不让观众觉得他处在比他们更具优势的位置上。他决心不做她的救世主,并着力点出自己和拉努生命中其它男人一样,是个剥削性的男人。他和拉努的关系或许也并不是有机发展出来的,而是导演按照自己的意图制造的。但重要的是电影的整个框架,它出于好意,并且充分意识到那种情况。它是充分自知的,因此它并不试图去合理化、解放或恩庇拉努或她这样的女人们,也不担心政治正确性问题,毫无畏惧地闯入了拉努真实的生活”。

《佳人如我》与阿维吉特·穆库尔·基肖尔的《家庭掠影》都试图去探索那被称为“家的隐私”中温柔与让人同情的一面。

犯罪伙伴

2011 年,94 分钟,彩色,英语

导演 :帕罗米塔·沃赫拉(ParomitaVohra)
摄影 :尚蒂·布尚,巴库尔·夏尔马
导演:帕罗米塔·沃赫拉
摄影 :尚蒂·布尚、巴库尔·夏尔马
剪接: 立卡夫·德赛
音效 :阿席什·潘帝亚、克里斯·伯彻尔、吉西·麦可
主演 :维杰丹·德塔、热量与四分之一乐团、梁日明、魔鬼的复活乐团、佩提·罗克特、itwofs.com、抄写者乐团、兰帕特·哈拉米&拉尼·巴拉、拉姆·萨姆帕特、朱玛·汗、印地语电影《心的记忆》里的伊尔凡、CDrack.in

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 :这一部纪录片描绘的是数码革命富有创造性的阴暗面, 并同时描绘执法机制和这一新兴创意经济的经理人们为了赶上时代步伐而同时开展的努力。盗版经济,也就是移动图像在清晰界定的市场的边缘快速流通的经济, 是与新的音乐与电影创作实践和存档行为平行并进的。混音、跨界、翻唱,现在与法律发生正面冲突。谁拥有一首歌曲? 沃赫拉这么问:是制作这首歌的人? 还是为它买单的人?逻辑上来说,有没有这种可能 :世界上半数的人都是罪犯? 违法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部影片以惊人的活力,探索了非法的数码文化的实践,而在其中,科技正在改变着市场的轮廓。“自己营销自己音乐的重金属乐队, 将部落的格言改编为短篇小说的民俗学者,储存和分享他们所能染指的任何东西的‘音乐存档员’,认为盗版资助恐怖主义的反盗版狂热主义者,一个阐述非法市场效率的口舌伶俐的 DVD 贩子,传媒大亨、说客,货币化者、下载者、上传者, 2010 年最劲主打歌和启发了这首歌的无足轻重的瑙坦基(一种印度的民歌形式) 歌手——这些地方和人物挤满了世界的巴扎(市集),也正是本片的背景。”(魔灯基金会作品目录地址 :http://www.ucfilms.in/subject/culture/partners-in- cr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