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工作坊成果展 | 上海城市更新中里弄原住居民居住形态变化研究

SAME-SAME 项目

工作坊成果展 | 上海城市更新中里弄原住居民居住形态变化研究

2016 年 10 月 24 日 星期一2016 年 11 月 6 日 星期日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木兰楼大厅

工作坊主持人:范文兵、Paul Aneerudha
时间:2016年10月24日~11月6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木兰楼大厅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孟买KRVIA建筑学院、西天中土
支持:亚际书院、梦周文教基金会

参与学生/ Participants: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 Departmentof Architectur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周铭迪,王吉辰,严濛奇,刘志鹏,郑思宇,陈力玮,宋君竹,戴凌澜,宋子雨,李锦华,张恩铭,苏禹皓,刘敏学
孟买KRVIA建筑学院/KRVIA, Mumbai :
Tanmay Deepak Vichare, Samira Sandip Sule, ShraddhaSanjay, Nilay Shah, Juwekar Kartik Yatin, Ashwini Gawli, Dhwani Jitendra Mehta,Smriti Chandur Bhaya, Tript Kaur Kondal

前言
上海拼贴——
上海城市更新中里弄原住居民居住形态变化研究

工作坊主持人
上海交大建筑学系副系主任
范文兵

2016年10月17日-2016年10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与印度孟买KRVIA建筑学院合办,西天中土(Same-Same)协调组织的中印城市研究工作坊(Workshop)《上海拼贴——上海城市更新中里弄原住居民居住形态变化研究》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举行。

从2014年开始,上海交大建筑学系就和印度最好的建筑学校之一的KRVIA建筑学院合作,开始举办中印城市研究工作坊(Workshop),今年已经是三届。每届的主题都是围绕上海城市更新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第一届研究上海旧城中老旧居住社区的困境与再生,第二届研究上海边缘九星市场的兴衰。

——这是一个发现我们自身问题,寻找中国原创性的研究。众所周知,中国建筑学的理论与方法,基本舶来自欧美。但中国当下城市问题却有着迥异于欧美的独特性,而我们的亚洲邻居、同行,在迅猛发展的城市化历程中,有着和我们相似的困境与突破渴望,可以激发出更多的针对性思考,这也是我们特别选择与印度学校合作的原因。

——这是一个集结了多学科力量,跨越学院内外,直接介入社会的研究。在选题、评图、展览、宣传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邀请了社会学、经济学、人文、城市研究、城乡规划、人居环境研究、艺术以及新闻媒体等外学科中外人士参与,进行充分讨论乃至争论。同时,我们还有意识把这个工作坊作为一种直接介入社会的行为,第一届在旧城居住区老房子中做现场展览,引发居民极大参与热情;第二届在九星市场的马路中央,我们做现场展览、现场评图,商户们纷纷前来观摩、交流。本次展览选择在船建学院木兰楼大厅,是希望用一种跨学科视角,向这座理工科大楼呈现我们生活的城市的复杂性。对本工作坊进行追踪报道的新闻媒体包括《新闻晨报》、《市政厅》、《城市中国》,指导教师发布的新浪微博报道,阅读量已超过4万人次。

——这是一个尊重建筑学学科规律的研究。在今天国际一流建筑学学科中,“建筑教育”与“设计实践/学科研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interact)”,即一个一流的建筑教育,除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还要熏陶专业人格、培养思维模式、解决专业问题、探索专业新东西,如此产生的具有学术深度的教育成果,不再只是“作业”,而是具有研究性的“作品”。本工作坊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发挥建筑教育的学术生产力,借助设计做研究(Research by Design),已经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硕士论文3篇。

西天中土执行团队
项目统筹:赵伊人
设计:王艺盟
摄影/摄像/剪辑:李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