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陳韻
與談人|姚瑞中、鄭慧華、林其蔚、鍾適芳
主辦|台北當代藝術中心、西天中土
與談人|姚瑞中、鄭慧華、林其蔚、鍾適芳
主辦|台北當代藝術中心、西天中土
「西天中土」作為一個旨在於當代思想和藝術創作領域中,重新喚起中國對印度的當代想像、乃至反思自身現代性問題的綜合項目,在台灣亦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此次西天中土邀請了幾位在最近兩年中訪問印度的台灣藝術家、策展人和學者,請他們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談論在自身的實踐領域中所受到來自印度的啟發和收穫,由此提出重新審視自身思想和工作的特別視角。
西天中土沙龍:從台北到德里—印度的當代啟示側記 文 | 何冠朋 西方中土計畫是由兩岸三地的學者及策展人發起,旨在探討中國於近代化的過程中,對話之相對方多為西方,因此引發由印度作為啟發,探討相對性及避開單向度的聯想,反思中國當代藝術的承擔及學術思想的發展。 一開始由與談人姚瑞中分享,藉由受邀至印度九天的參展過程中,於印度遊歷時看見沿路的廢虛建築及貧民窟所引發的受傷感,再接著探討印度主流社會階層所引發的混亂而帶出大學校園對言論自由的容忍而有許多不同在野黨所支持的校園組織的抗議海報於校園中喧鬧而有的特有現象,最後則回歸其專業領域的探討,對貧民窟存在而生的產權問題所引起印度難有閒置空間存在的討論。 同樣於藝術家特派計畫下而有駐村印度的與談人鄭慧華將西方中土計畫限縮解釋為西天與土計畫,透過西天此一望向另一個西方的反思性來使自己重新看待知識生產,啟發對台灣在地文化生產交流的反思,也透過接觸當地藝術家及藝術創作引發出如對印度當地回教徒的不同觀點,而有著非常不同的身體體驗。 另一位與談人鍾適芳則以入圍台北電影節以印度華人為敘事主軸的紀錄片拍攝的過程經歷為主軸,從當地華人的觀點出發,分享截然不同的印度體驗,提及了全無階級觀念的華人如何在主流階級制度的印度社會下取得認同,也分享了當地融合的中國文化足跡的特有生活方式,也就殖民政權及邊界問題所以發的對立情緒為分享,最後更是提出了沒有一個印度的觀點。 論壇以林其蔚的分享作為結尾,以地理學的角度解釋南北的差異,勾勒出屬於南方印度的瑰麗以呼應上位分享者的沒有一個印度的觀點,又再以翻譯學的角度去理解因未有一個國家的社會內涵及深度,在翻譯上其實是難以接觸到一個語言甚至到一個故事的根本,語言翻譯另一個語言的過程其理解上因而多有落差,因此如何翻譯才是最能觸碰到一個國家文化的內涵是值得深思的。 結論上,則以四位與談人及主持人談及關於印度的左派作結,談到政治面影響文化及藝術的發展,本次沙龍觀點多圍繞在印度的當代藝術及中國的現代藝術發展之相似及差異,反思的過程激發了不同論述,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