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拼贴:定海桥工作坊讲座
主持:范文兵
讲者:赵冬梅,卡尔皮特·阿沙尔(Kalpit Ashar)
语言:英语
参与者:孟买KRVIA建筑学校师生、上海交大建筑学系学生、定海桥项目参与者
赵冬梅:从城市发展史阅读上海建筑
上海是一座在近代中国的殖民语境中发展起来的独一无二的城市,它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并被认为是研究近代中国的“关键”,因为它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缩影。
上海依照西方的城市模型而崛起,从鸦片战争前典型的中国传统“水乡”转变为现代中国的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它曾被清王朝和中华民国统治,后被殖民者接管,在被日本占领后又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上海的建筑展现了东西方相互影响的特点。这次演讲所关注的是怎样从城市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上海的建筑。
卡尔皮特·阿沙尔:共生的社群
孟买这座城市一直在持续扩张以顾及农村移民的浪潮。最初作为临时设施为这些移民/工人所搭建的住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长为拥有自己的历史、记忆以及社会领域的社群。这些地方常常会见证一种突发的改变,这源于它们焦躁的发展所带来的压力,最终会造成精神分裂般的风景。城市的未来发展总是被一种终将成为法律文书的规划所领导的。它会以指定的标准作为一种地毯式的工具,为各个地带规划出一份蓝图,但这会遗漏掉城市中不同环境之间的
细微差别。这个过程会导致城市的形制中出现错位流离的补丁,不给这些居住者留有经历这种“转变”的空间。
“共生的社群”对一些发生在印度的这种快速转型的地域进行了调查,例如城内住宅区,市场区,红灯区,后工业地区以及洪水影响社区。这种转变的空间往往不是城市蓝图的一部分,这导致了它居民的流离与错位。我的报告将会关注一些项目,它们表现的是目前位于士绅化边缘的却试图进行草根复兴的社区。这些项目旨在设计出一种方法来激活那些失联现实之间的联系。“共生的社群”所研究的就是那些可以为那些颠沛流离的“城市游牧民”留有避难空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