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 【读品】 梦周文教基金会 汉雅轩
在“从西天到中土:印中思想对话” (http://westheavens.net/zh-hans/projects/finished/76)的讲座之后,无论是活动策划人、参与嘉宾和整理了认真笔记的听众,或者是做了专访的记者,都受了思想冲击。然而热闹过后,我们却需要面对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不但涉及如何厘清这几位印度学者的思想脉络,还关乎此次印中对话揭示出的双方差异(历史的,传统的,现实的,生态型的,心理型的等等)。
在项目成员3月重新出发之前,我们希望通过再一次的集中讨论,就我们所关切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将收获和困惑重新整理,带去印度。欢迎点击此处,阅读1月24日第一场讨论文稿。
——————————————————————————
【3月10日第二场“从西天到中土”系列讲座后续讨论会】
地点: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综合楼1003室(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近四平路同济校门)
主持人:陈韵(“从西天到中土”项目执行)周鸣之(《读品》主编)
主题发言:
张颂仁(“从西天到中土”项目发起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陈光兴(“从西天到中土”学术策划,台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高士明(“从西天到中土”学术策划,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
特邀嘉宾:
贺照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章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历史学博士)
远程发言:
梁捷(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系博士后研究员,复旦经济学博士)
与会讨论:
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系) 王晓渔(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Jake Werner(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周骅(北京大学南亚系学生) 孙晓忠(上海大学中文系)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系) 蒋亦凡(《南方都市报》特约记者) 沈奇岚(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石剑锋(《东方早报》记者) 王鸿生(同济大学中文系)以及所有其他对“西天项目”感兴趣的朋友。
流程:每位发言人做15-20分钟的发言;所有参加讨论的朋友都将被给予同等充分的发言时间。
【以下问题仅供参与讨论者参考】
1,民族主义问题(如,如何克服民族主义史观?)
2,现代性问题
3,毛主义和甘地主义的比较
4,宗教与世俗主义(如,宗教在印度和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不同位置)
5,乡村建设和城市化问题
6,共产党在印度邦的长期执政
7,“革命”问题(如,“革命”的想法是否是必然的,绕不过的事情?革命作为现代化的渠道?)
8,民主化问题
9,从文化延续性的角度看历史(如,中国的单一延续性和印度的多元延续性;两国不同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政策等)
10,文化想象问题
11,艺术与社会思想的互惠
12,如何唤起历史记忆
13,庶民研究
【参与方式】
1,参与者请于2011年3月5日前提交3-5个问题,获得邀后参与第一次讨论
2,问题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或[email protected],我们会与您联系。
3,现场汇报、现场集中讨论,追索出更新后的问题、分歧和困惑。
4,成稿、汇编,带去印度供继续讨论。(外地以及无法参与现场讨论的朋友欢迎以邮件方式提交问题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