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阿米塔夫•高希上海圆桌会议

阿米塔夫•高希2016中国之行系列活动

阿米塔夫•高希上海圆桌会议

2016 年 9 月 4 日 星期日2016 年 9 月 5 日 星期一

上海明复图书馆

青年圆桌
与高希探讨历史与书写

在高希先生访问中国的尾声,西天中土邀请九位在不同的范畴、用各自方法尝试推进自己所关心议题的青年,同高希先生就“历史与书写”的问题进行商榷。每个人都带着自己当下或计划开展的研究兴趣和方法,提出尽量具体的经验和疑问,从而从实践的角度来进入标题中这个重要但总显抽象的关系,以及它的诸多层面。

圆桌:阿米塔夫•高希、卓嘉健、王菁、张经纬、梁捷、万烨秋、徐杰、小白
主持:陈韵
时间:2016年9月4日周日下午2点 – 4点半
地址:明复图书馆会心楼(上海市黄浦区陕西南路235号)
语言:英语
主办:西天中土(亚际书院)
承办:明复图书馆
支持:梦周文教基金会

流程
14.00 – 15.00
主持人开场3分钟
高希简述工作方法,并提出一个核心问题:5分钟
每位简述自己关心的议题、工作方法,并提出一个核心问题给所有人:各5分钟
15.00 – 15.50
自由讨论、认领问题、回应和进一步提出问题(每人单次发言尽量控制在3分钟内)
15.50 – 16.20
诸位顺次小结(每位3分钟),也可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
16.20-16.30
高希总回应

参与人简介
阿米塔夫•高希出生在加尔各答,童年在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度过。他曾在德里、牛津和亚历山大省读书,著有《理性环》《阴影线》《在古老的土地上》《在柬埔寨起舞》《加尔各答染色体》《玻璃宫殿》《饿潮》、朱鹭号三部曲《罂粟海、《烟河》、《烈火洪流》。
《理性环》于1990年获法国美第奇奖,《阴影线》于同年斩获两大印度奖项:印度挲诃德耶学院奖和安娜达奖。《加尔各答染色体》于1997年获得阿瑟• C.克拉克奖,《玻璃宫殿》于2001年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获得国际电子图书奖。《饿潮》于2005年一月获印度重要奖项——纵横书谜图书奖。他的小说《罂粟海》(2008)入围布克奖,并于2008年获得沃达丰书谜图书奖和印度广场金鹅毛笔奖。
阿米塔夫•高希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他曾担任瑞士洛迦诺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2001)的评委。他的文章发表在《纽约客》《新共和》和《纽约时报》上。他的文章被企鹅印度出版公司(《伊玛目和印度人》)和美国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出版(《纵火环境》)。
他曾在印度和美国多所大学执教,包括德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皇后学院、哈佛大学。2007年一月,他被印度总统授予印度最高荣誉“年度杰出人物奖”。2010年,他被纽约皇后学院和巴黎索邦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阿米塔夫•高希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同获得丹•大卫奖。2011年,他于蒙特利尔在蓝色都市国际文学节上获国际大奖。

卓嘉健是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他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社會及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長期關註印度及中國兩地的互動,他主要研究方向為:香港的印度錫克人、印度駐華貿易商人和紡織品全球貿易的政治經濟學。

王菁,美国莱斯大学人类学在读博士,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后获莱斯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硕士学位。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历史想象、政治人类学、城市发展、社会运动、纪录片制作和中国当代艺术。她最近的文章包括《重返丝绸之路?:对一个‘小’城市民族性文化管理的田野调查》和《社交媒体的介入:基于中国PX抗议的考察》。此外,她还参与策划了“文化梦想和政治想象:二十世纪的中国”的宣传画展览,该展览于2015年5月在巴西里门德斯大学举行。目前,她正在中国西安做田野调查, 该调查围绕中国对于文化多样性政策的推广,探索国家、地方及个人如何看待和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历史与政治想象。

张经纬,生于1982年,人类学家、专栏作者、译者、上海博物馆馆员。主要研究人类学、民族史、艺术史,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新趋势。译有《石器时代经济学》、《伊隆戈人的猎头》等多部作品。文字散见于《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东方早报》、《澎湃新闻》等平面及网络媒体。
“我当前正在研究东亚人群的迁移和物质流动,这一研究的结论已经基本获得。在此基础上,我开始转入新的领域,探索资本、剥削,以及平等主义这些古老的话题。重新检验与之相关的各种命题,在今天能否继续成立。”

梁捷,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他对经济思想史、发展经济学、政治哲学以及南亚研究等都有浓厚的兴趣。他曾访问东南亚与南亚各国,并在印度开展田野研究。他最近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印度独立后的经济史。

万烨秋曾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工程和文学(呃,不是要模仿托马斯•品钦)。为获得对真实世界的知识,他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做过大宗农产品的交易员,饶有兴致地观察各色社会、商品和金融的交易。最近他的独立研究兴趣集中在经济史——尤其是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这些历史底下的断裂层如何推动历史的进展。他最喜欢的诗人是荷尔德林和策兰。

徐杰,生于1982年,现生活工作于上海。2008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2012年获约翰•莫尔艺术评论奖大奖,并在2013年在上午艺术空间举办个展《世界观》。
2015年他策划了现实问题——纪实影像研究系列活动。他通过策划中国独立纪录片《现实问题》的系列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何为现实”,进而思考什么才是历史的材料。面对着波澜壮阔、荡人心旌的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将从何处入手?获得有意义的终结与认识?可能纪录片犹如一个民族的秘史,他的进一步工作将继续从具体的现实问题展开,对纪录片与非虚构的历史写作展开,进一步可能地推动这愈加边缘的工作

小白,上海作家。从2005年起从事随笔创作,刊发于《万象》、《读书》、《书城》、《读库》、《东方早报》《上海一周》、《南方都市报》等国内多家报刊上,2008年3月出版第一部文集《好色的哈姆莱特》(人民文学出版社)。从2007年起同时从事小说写作,第一部长篇《局点》发表在《收获》增刊2008年春夏卷上。2009年出版单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在《收获》增刊发表第二部长篇小说《租界》(上海作协签约项目)。2011年3月,《租界》出版单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租界》在国内外文坛均引起热烈反响,入选“小说引力——华文国际互联平台”选出的“华文二十部长篇小说”之一,陆续售出英、美、法、德、意、泰等多国版权,英文版创下近年国内原创作品海外版权销售的最高记录,在“走出去”的市场推广中成为突出案例。2014年出版中篇《特工徐向璧》,获得第十届上海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