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這一天,我們在加爾各答

西天中土沙龙

這一天,我們在加爾各答

2014 年 3 月 8 日 星期六19: 00 至 2014 年 3 月 9 日 星期日21: 00

上海 黄浦区 圆明园路133号 女青年会大楼

紀錄片放映:3月8日(周六)晚7點 - 9點 

预约:http://www.rockbundartmuseum.org/cn/event/overview/025gvt

電影音樂現場,城市邊界:3月9日(周日)晚7點-9點

表演:锺玉凤、Wolfgang Obrecht、大竹研 
预约:http://www.rockbundartmuseum.org/cn/event/overview/1e2gvu

 

影片信息:

台灣Taiwan |2013

108 min|Color|HD 

導演: 鍾適芳 Director: CHUNG, Shefong (台灣)

製作: 大大樹音樂圖像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trees music & art 

 

起點

十四歲開始,我喜歡偽裝得很印度:結交印度朋友、買印度唱片、看印度電影、學習用手吃飯;其實我從沒去過印度。對印度的一知半解,讓我變得害怕隨意踏往印度的旅途。直到2011年,在好友的帶領下,才有了不同於一般旅者進入印度的路徑。

旅行的終站是加爾各答的塔壩(Tangra),一個封閉的印度華人社區。華人移民印度的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末。加爾各答的兩個中國區,在印度社會投映的影像,既是英屬印度光輝的殘跡,也是讓人繞道閃避的貧民窟、偶爾闔家光臨的平價異國餐館。身分與權益不明確的華人,在生活及心理上,世代建築起高牆,牢固隔閡著印華間的關係及彼此的偏見。

印度這個電影大國,自新浪潮導演Mrinal Sen 在1950年代拍攝的劇情片「藍色天空下Neel Akasher Niche」,以中國山東的絲綢小販為主角,勾勒英屬印度時代加爾各答華人移工背景,以及印度人、華人間超越階級的情誼後,再也沒有人關注華人這無聲的族群。回到台灣,我開始積極尋求贊助,一個關於印度華人紀錄片的計畫,便在客家電視台的信任與支持下醞釀而生,我們希望透過影像,友善地打開加爾各答中國區的門。這趟意外且曲折旅程,最終結果為紀錄片《邊界移動兩百年》。

(鍾適芳《邊界移動兩百年》紀錄片導演/製作人)

 

影片背景

印度的加爾各答,一個走過英國殖民歲月,容納多元的族群、信仰與文化的城市,有著其他其他印度城市沒有的「唐人街」。中國早餐、華人鞋店與中式平價餐館,成了加爾各答的特殊的華人色彩,也隱隱指出一群長年居住在此,充滿變動與複雜歷史的華人移民故事。

18世紀末起,逃離家鄉的動盪與貧困的華人,長途跋涉,經陸路或水路,來到當時英屬印度的「黃金地」加爾各答。來自不同地域,操着不同方言的華人:山東、上海、湖北、廣東、梅州...華人貢獻的手工技藝,成為大英帝國發展下重要的勞動基礎。而印度華人所發展傳統職業:製鞋、洗衣、鑲牙、製革,都是印度教種姓制度下,被歸為清理不潔之物,屬於賤民階級的工作。然而,勤奮持儉的華人,在嚴格的種姓分工夾縫裡,憑著手藝,在異鄉打出一片天下。

然而,世代居此,隱匿於城市邊界的印度華人,仍逃離不了隨大時代的轉變和政權輪替而至的動亂時局。1930年代風起雲湧的印度獨立運動、二戰的爆發、國共內戰......接踵而來1962年中國、印度的邊界戰爭,在愛國主義沸騰的口號與旗幟下,華人一夕之間失去了身份與「家」。今日,矗立在印度西北戴奧里集中營的殘存高牆,是許多印度華人記憶中難以磨去的傷痕,長年以來沈默的歷史傷口、生活和心理上權益與身分的不明確,傳統行業在現代社會的變遷與衰落,有人留下,更多人選擇出走......

《邊界移動兩百年》以八個章節,探見印度華人兩百年間「來」與「去」的歷史脈絡與生活情景,以大時代為軸,影片採訪老中青三代印度華人,將他們身處時代邊緣的生命記憶,對照大時代的歷史影像紀錄、以及印度左翼導演Mrinal Sen《藍色天空下》見證的1930年代,拼貼出印度華人在時代洪流中消聲的歷史與聲音,呈現當代多元的身份認同和生存處境。影片同時以語言、氣味、臉等視角穿插切入,細膩的對照不同世代、身份與職業背景的印度華人心理狀態;社會與個人正面臨變動的未來。影片記錄了舊日華人聚落的最後一抹殘暉,並留下珍貴的口述史與歷史影像。

 

電影原聲音樂

《邊界移動兩百年》紀錄片的配樂,是影像之外強而有力敘事的一環。從片頭加爾各答街道流動的豐富聲響:電車駛過吵雜的市中心、各式人群高聲交談、喇叭聲與烏鴉啼叫聲交錯、攤販沸騰的蒸氣與刷洗聲、小孩在街頭玩鬧叫喊、市集流浪者的吟唱乞討等,多重語言的交錯,揉合了當地孟加拉社群,穆斯林社群的拜贊Azan,以及關鍵的華人新年傳統舞獅特有的鑼鼓聲響,多元的聲音場景的熔爐,是印度獨有的聲音地景,也建構出不同族群背景的文化意涵,延展出影像之外更豐富的深度與意義。


聲音地景與音樂時而交織,時而融匯成一,1962集中營事件,當受訪者述說親身經歷之際,火車以緩慢行進的韻律為基底,隨之逐漸清晰,隱隱鋪張出風雨欲來,不祥旅程即將啓動的壓迫感,火車鳴笛出發,數千名華人在夜半驚醒,被送上火車前往集中營,在車窗快速掠過的浮影中破出的哀歌,是中印邊界戰爭時流傳的愛國歌曲「祖國的人民」 (Aye mere watan ke logo),由印度最知名的歌者Lata Mangeshkar演唱,至今仍是印度人民記憶中琅琅上口的歌曲,反映戰爭中的另一觀點。德國手風琴樂人Wolfgang Obrecht充滿張力的琴音穿梭交錯,與動畫情景的快速流轉一氣呵成,並流暢貫穿全片。另一深植於印度人民記憶,由泰戈爾譜寫的印度國歌「人民的意志」,台灣樂人鍾玉鳳以琵琶重新演繹,在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的映像中緩緩揚起,意味深長。

二戰結束,在戰爭中失去家園、故土、親人,最後生存留下的人,此刻在河畔響起的,是印度西孟加拉語歌曲「河流」(O Nodi Re),唱著:「河啊,我只有一個問題,你從哪裡來?又往何處去?你從不停歇嗎?」一首時代的悲歌,道盡戰爭中人們經歷的苦難,並預告下一波磨難與動盪的開始。此曲由1950年代Mrinal Sen《藍色天空下》製作人Hermata Mukherjeey創作詞曲與演唱,見證1930年代大時代的轉變,直至今日,印度華人的流離之歌未曾停歇......。另一曲1940年代的中國經典歌曲「天上人間」,萬芳以幾近純粹的女聲吟唱重新詮釋,在華人世代築起的高牆與深鎖之間迴盪,也在工廠廢水的流動間四溢,歌詞中美好懷舊的描寫,既是時代的印記,又顯諷刺悲哀。

片尾的婚禮場景,宛若神來一筆,台灣泰雅族女歌雲力思的即興吟唱,取代了原本滿溢喜悅聖歌的教堂,盤旋的吟唱,像是以更高的角度注視眾人,彷彿預告著印度華人聚落的離散與凋零,也暗示著「離開」的結合。最後一幕,皮廠空景的無聲移鏡,如鬼影般魅魅的場景,幾近無聲的零星水滴,創造的荒涼意象,其意義不言自知。

最後,別忘了聽完片尾的精彩主題曲,原聲帶的創作樂人:配樂編曲與製作的德國手風琴樂人Wolfgang Obrecht,撰寫主題曲與演奏琵琶的台灣樂人鍾玉鳳,以及多位世界各地音樂好手:日本吉他手大竹研、美籍藍調吉他手David Chen,一起為此紀錄片共同演奏與創作,隨著放映與電影音樂巡迴,多首新的曲目也在路上有機誕生,音樂、聲音地景與影像的實驗對話,跨越邊界的聲音故事,只有在現場期待。

 

巡迴演出樂人:

Wolfgang Obrecht|德國 手風琴

手風琴樂人、錄音師,更是本片原創音樂的靈魂人物,創作原聲帶配樂、編曲以外,他的手風琴創作靈活地貫穿其中,層次豐富而變幻莫測的聲響,為影像織入更多詩意與想像,也拓展了故事之外,更自由、開放的音樂對話空間。

 

鍾玉鳳|台灣 琵琶

琵琶音樂家、作曲家,出身傳統音樂底藴,能編能寫,多次踏上國際舞台展開跨界計劃,以豐富的個人創作與優秀的演繹能力受到注目,是本紀錄片主題曲From Border to Border的原創作曲家,在此跨界計劃中,再次展開琵琶的實驗新聲。

 

大竹研|日本 電吉他

日本優秀的吉他演奏家,客家新民謠林生祥最佳音樂夥伴,以吉他創作、演奏,沖繩民謠大師平安隆譽為「最沈穩內斂的夥伴」,他的音樂風格難以定位,純粹而充滿影像感的聲響,讓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