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信息
时间:2014年12月27日(周六)晚7点至9点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楼影像厅
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F座
主持:吴觉人
选片与座谈:阿维吉特•穆库尔•基肖尔
活动主办:西天中土、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SNS 塞斯崔的纪录电影: 实验,自省和颠覆
阿维吉特·穆库尔·基肖尔
1975年,印度电影部(Films Division India)据说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的国立纪录片生产机构,而能与其相提并论的最大机构则在前苏联。印度电影部成立于1948年,它被委任以纪录片为媒介来记录这个新近成立的国家的影像历史。纪录片被视为告知和指导这个国家的人民热忱地投入创造出由理想公民组成的理想国度的合适媒介。电影部的档案馆是一个能再现这个国家丰富的视觉历史的宝库,拥有以14种语言制作的数量超过8000部的胶片电影和数千部的录像。
塞斯崔在1950年代早期以新闻片摄影师的身份加入了印度电影部门,此后成为了一名导演。他的影片独树一帜,以对电影形式进行自省式的实验而著称,在精微之余有时也会显露出对国家宣传议程的颠覆。他通过形式的革新表达对国家宣传过程的批判,带着些许讽刺和微妙的幽默,从他的电影标题就可见一斑。
提案项目与放映影片如下:
我二十了
英语,印度语,孟加拉语,旁遮普语,泰米尔语,马来亚拉姆文配英文字幕,1967年,黑白,20分钟
在印度独立二十年之后,电影人游历全国并采访了这个新国家所孕育的、生于1947年的年轻人。独立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怎样看待自己,又怎样看待他们所象征的这年轻的国家?答案中混合着理想主义、矛盾、讽刺、焦虑、希望和乐观的情绪。这部电影与当下有关就像它与四十年前的彼时有关一样,是塞斯崔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
燃烧的太阳
英语,印度语配英文字幕,黑白,1973,21分钟
《燃烧的太阳》是对1970年代早期,在孟买进行的平民窟清扫和修复计划的严厉批评。这部影片抨击城市中那场违背居民意愿、自上而下实施的国家居住项目和卫生项目。片中对贫民窟居民的直率采访揭出他们对“消灭贫困”(garibi hatao)这个口号以及那些虚伪政客的回应。
大印度的小事儿
英语,黑白,1973,20分钟
“大印度的小事儿”像是一块内容丰富的千层糕——青年、差异、进步、教育与科技等等问题皆被囊括其内。在青春期与性的暗流汹涌的背景下,影片穿插了些许看似杂乱的、与此有关的纪实片段,是某种个人自由的庆典。这些镜头与一出大学生们所排演的洛尔迦(Federico Garcia Lorca)的戏剧《笼中的女儿》交切,形成关于压抑与一致性的隐喻。
总理肖像
英语,黑白,1973, 9分钟
塞斯崔被委派去拍摄英迪拉·甘地总理的个人传记,他完全拍出了如圣徒传记般的效果。当然,这得把他颠覆性地在影片中引用一些剧情片和标志性的纳粹宣传纪录片《意志的胜利》作为视觉参考撇去不说才行。
而我拍摄短片
英语,印度语配英文字幕,黑白,1968,16分钟
在这部电影中,塞斯崔颠覆了纪录片和虚构片拍摄中的所有惯例,以此来揭穿实录电影(cinema-verite)图像中所假定的“真相”。这在对“什么是纪录片的拍摄目的?”和“什么是电影人的担当和责任?”等问题的讨论中,添上了不留情面的、尖刻的一笔。电影人是否仅仅是一个参与形式运用的技术人员?又或是一个忙于介入那些能被电影所回应的社会议题的人?是否这些意图中的某一个要高尚些或是更值得尊敬?这部常被划分在实验电影分类下的影片是关于这些问题的一桌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