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武漠
香港。印度艺术市场在近年来的兴盛,使得这一南亚古国逐渐以一种新的面目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中。背负着各自漫长的历史,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与艺术在今日该如何存续?又将去向何处?中印两国在彼此交流与互动的同时,又应该以怎样的面貌来面对西方话语——那个中印两国共同的“想象者”和“窥探者”?印度对于我们来说,既像是一位亲切而陌生的伙伴,又如同一个竞争对手,就像“西天中土”项目的缘起所陈述的那样:“中国须要深切思考印度、亲近印度是为了自明”。这种种思虑使得“西天中土”——这个2010年由香港画廊家、策展人张颂仁发起的项目在今天看来颇具前瞻性。
“西天中土”至今,已举办过百余场相关的论坛、展览、工作坊等学术活动。在它的网站页面上写道:“‘西天中土’是一个综合性的跨文化交流计划,旨在梳理、比照印中两国各自不同的现代性脉络,推动两国知识界与艺术界之间高层次的交流,促进两国社会思想与当代艺术的交织互动。”这个项目从发起至今已将近三年,然而它的创始理念在十年前便已成型。2003年,张颂仁就已经在思考“中国定位”的问题:即抛却对西方的迷信,尝试回到中国文明观,以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经验(而不是西方所提供的话语)来试着揭示和解读当今的文化与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同样经历过激烈的现代化进程的印度也许会成为一个参照,提供一种思路上的碰撞。
2011年,“西天中土”发起了新的项目:艺术家特派。这是他们与印度的Raqs媒体小组共同策划的一个艺术项目。以此为契机,印度的两位女艺术家——孟买的普拉贾克塔‧波特尼斯(PrajaktaPotnis)和加尔各答的朱帕蒂‧高希(DhrupadiGhosh)在9月被“特派”到了上海,10月,由“西天中土”推荐两位中国艺术家——郑波和刘韡,以及台北的策展人郑慧华,则被“特派”前往印度德里。“特派”的意义来源于类似“快递”的概念,郑慧华谈到这个项目的独特性:“‘艺术家特派’计划和一般我们所认知的艺术驻村模式不太一样,它不局限在艺术家、参访者是否于‘在地’进行直接创作,而更重视思想上、经验上的接触与交流。我在德里拜访了一些艺术家、声音创作者、纪录片导演、学者、策展人等,也拜访了当地艺术与研究机构和画廊等。在这些活动和参访之间,我们置身其社会状况、风土民情之中因而有另一番经验上的意义。”
郑波则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学校当中,在这期间他加入了印度尼赫鲁大学和德里公学的课堂,他认为,这是可以直接接触和认知印度知识分子、学者,体验当地学术氛围的最好方式:“印度的知识分子更有身为知识分子的自觉性。他们可以在大学食堂里公开讨论当下的政治议题,我觉得这种形式在我们的大学中几乎已经不存在了,但也正是这种形式保证了大学的思想空间和辩论空间。印度有思辨的传统,并且学者们惯于使用英语,这使他们更容易与西方的讨论相沟通。”
7月27日,“巫士与异见——艺术家特派展览”在汉雅轩位于香港葵涌的画廊开幕。展览由郑慧华策划,参展的艺术家除了参与特派项目的四位之外,还邀请了曾在今年年初受邀至德里驻村、目前居住于北京的台湾艺术家林其蔚共同参与。在展览中,朱帕蒂‧高希的《自由,这里的自由,自由并不很远》由一系列她为社会运动所绘制的海报招贴组成,以此来反思印度当代社会体制;普拉贾克塔‧波特尼斯则走访上海石库门,以即将拆除的老建筑物的断壁残垣与遗留物,来构建在不可逆的社会情境中的个人/家庭的微观历史;刘韡的影像装置表现了一组北京城乡接合部的众生相;林其蔚则展出了三个系列、时间跨越十五年之久的素描,以一种类似于平行时间的观念,来探寻内在于心灵之中的“西天远邦”;郑波的作品《安贝德卡尔》则是一个观众参与式平台,这其中包括印度地铁站颇具观念艺术意味的灯箱、尼赫鲁大学政治社团海报组成的卡片、以及可以令观众与香港菲佣群体共同歌唱的声音装置,以此来将艺术家已有的对身份与阶层的思考更推进一步,并试图寻求大陆、印度与香港之间的连结点。
然而,以“特派”的形式来探讨与印度的关联性,进而发散到“区域”或是“亚洲”,此种行为是否真正有效?在驻地的过程中,是否会因时间与空间的不够充裕,反而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误读”?对于策展人郑慧华来说,“特派”行为与展览的意义在于:“在当下的文化话语及艺术生产下,我们如何挪移我们的眼光和知识框架来重新认识和‘看见’自己的位置,进而重新产生我们当代文化的主体。”在这一点上,郑波的看法可以与策展人相互印证:“去印度并不是开始,印度本身就是思考过程中的一环。……‘特派’对我来说,更多的是给我一个理由去做一些事情,可以让我进入一种平时不太会进入的状态。”
“特派”行为在两年前就已结束,但在这两年中,策展人和艺术家们持续不断的思考和体验却从未终止。以“巫士与异见”为契机,观者们对于印度的认知也同时被更新,在歌舞、史诗、佛教、细密画之外,我们看到了一个更激进、更思辨、更具当代性的印度。就如郑波所说:“这是一个减少因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的过程。”以此为起点,我们从而可以反思自身的历史进程,探寻中国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巫士与异见”既是这次特派项目的阶段性结语,又象征着某种新的开始。
巫士与异见:艺术家特派展览
汉雅轩(葵涌),香港
展至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