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在“假装”的丛林里徘徊: 为面向多重未来的纪录电影方法所做的探索

义乌计划

在“假装”的丛林里徘徊: 为面向多重未来的纪录电影方法所做的探索

2019 年 7 月 12 日 星期五14:30 至 2019 年 7 月 12 日 星期五17:00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市静安区汶水路210号)

讲者:Iram Ghufran

嘉宾:
陆兴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教授
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吴觉人,平遥国际影展选片人

翻译、主持:陈韵

主办:西天中土、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讲座视频】

Iram Ghufran自2015年开始参加西天中土”义乌计划“,并于今年6月-7月进行了她第二次的田野记录。

本讲座是对这一计划的综述,并将围绕几个核心概念展开。该计划坐落在当今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所在地义乌,聚焦于其跨国交易世界中的塑料制品。义乌提供包括牙刷、包装和防水布在内的必需品,并吸引了来自全球南方的采购者。这些来自义乌的低成本塑料制品塑造了我对塑料这一物质材料的强烈兴趣。

考虑到“发达资本主义根基”(戴维斯,1995)之说,塑料是21世纪最被贬低的材料之一。然而,她认为它也是拟态和仿真的材料。假发、假指甲、假胸、假花、仿真水果、仿真植物、仿真土和仿真石充斥着这个市场。她想用这一廉价塑料性的语境来进入关于技术和未来的论争。

如果未来已经以索菲亚和萨曼莎这样价值2万美元的高端个人机器人的形态降临,那么未来也以1美元的飞天小仙女、太阳花和棕榈树的形态来临。义乌以它的塑料性和跨国性格而成为一个思考未来的多元性和共时性的场所。这一计划将包括创造出一个思索性的纪录片环境,以发掘这一复杂的制造和交易的地景,以此作为我们“后人类”未来的实验室。

关于义乌计划(2015-)

义乌计划由西天中土发起,是以在中国义乌(位于中国东南,全球市场遍地开花的廉价商品生产和销售中心)由来自印度不同地区的商业移民构成的移民社区为田野的研究与纪录片项目。

义乌距离上海两个半小时高铁车程,拥有2400多年历史,但目前却以世界小商品之都为大家所知。1980年代以来,它以为全球市场生产服装、配饰、拉链、印刷品、玩具和手工艺品等而闻名。2012年,超过1500名印度商贩在义乌工作和生活,超过3万人次印度商贸人士光临义乌。

我们希望纪录片从缠结在印度和中国,这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体中的此两种极具差异的文化视角出发,观察和探索在义乌的印度商旅之际遇,并藉此帮助印度与中国的民众加深对于彼此在全球化浪潮中位置的理解。此番以纪录片为原点的研究项目旨在通过一位印度电影人的镜头,观察与理解这独特的“世界之都”。

*此项目由陆兴华教授在2015年发起并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