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夢周文教基金會,嶺南大學群芳文化研究及發展部
策劃:特賈斯維莉·尼南賈納
參加班加羅爾現場演出的音樂家包括:
Omkarnath Havaldar, Rutuja Lad, Bindhumalini Narayanaswamy、葉劍豪、者來、Kedar havaldar和Sameer Havaldar。
【演出视频】
當印度音樂家遇上中國音樂家時,會是怎樣的音樂景況?他們能否克服缺乏共通語言的障礙?可以通過聲音和旋律交流嗎?他們會各自演奏「自己的音樂」,還是真正的共同創造新的音樂?中印音樂的交流互動可追溯至1400多年前的六世紀,在印度和南亞音樂的影響下,當時中國音樂的音階正在轉變中。
可惜的是,我們對於中印音樂之間的古老交流所知甚少,這就是「薩赫特-薩赫特」計劃出場的原因。我們在班加羅爾、孟買、香港、上海和北京這些城市共同努力,尋找各種促進音樂家會面和合作的渠道,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實驗,從而激盪出耀眼的音樂火花。「薩赫特-薩赫特」將印度斯坦音樂聲樂家、中國器樂演奏家和歌唱家、粵語流行音樂作詞人、作曲家,還有來自印度、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學者,共聚一堂。
一首中式的印度抒情小品聽起來會是怎樣的?中國民歌手如何演繹印度斯坦的古典小曲?印度斯坦的聲樂家如何演繹中世紀的中國曲詞?他們對於香港的粵語流行音樂又會帶來甚麼影響?歡迎你來欣賞這些音樂家如何將遺失了幾個世紀的音樂線索串連起來,譜出鮮活的旋律。
有關我們過往的演出,請瀏覽網站saathsaathmus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