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2012工作坊

SAME-SAME 项目

2012工作坊

2012 年 11 月 1 日 星期四2012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六

上海 杨浦区 同济大学综合楼1004室(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主办:西天中土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参与学校:孟买KRVIA建筑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支持:汉雅轩 梦周文教基金会

日期与时间:2012年11月1日—— 10日

团队组织: Nikhil Khadilkar (孟买KRVIA 建筑学院)、赵德利、李文丽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参与学生:Divya Shinde, Anuj Shah, Prajakta Gawde, Varoon Kelekar, Shail Joshi, Sanjana Sidhra, Pooja Chaudhari, Devina Shah, Chetan Kulkarni, 江 川, 郑渊斐, 王雯,董国娟,高曦

 

城市经常被看作是经由复杂城市景观显示而出的集体愿望的理想型,而这些景观飞速变化的事实是其先决条件。其中大多数的变化深植于城市与其居住者的关系之中。我们有许多角度去看待这些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旧城区(内城)往往处在这飞速城市化进程的核心。

作为SAME-SAME项目启动以来的第二年,这次由来自孟买和杭州两地建筑学院的学生组成的工作坊,其前提就是去关注这个核心,并试图在当下想象的基础上去追溯它模糊的边缘,让建筑与城市规划参与到讲述这一核心及其边缘的故事中去。

这次的工作坊展示了看待潜在的临时性都市主义的五种不同角度,而这些角度也是由参与的建筑系学生在从2012年11月1日到10日的工作坊中逐渐摸索而出的,并也还在进程中。工作坊的核心是去探索上海的旧城(里城)与新城(独特的城市化发展)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是嵌入在当今城市图景下的,在边界变化的状态中形成。在这样的边界变化的状况下,我们通过临时性设计策略,软接触控制和控制论组织,在探索对于这些城市问题的解决办法。

 

团队分组与研究方向:

一队:研究方向:人类感知——声音,主要问题:在新旧城区之间不断变化的边界是如何产生噪音并影响在此居住的老年居民?

二队:研究方向:生活方式——小巷,主要问题:在新旧城区之间不断变化的边界是如何排斥原有社区和小巷的生活方式的?

三队:研究方向:建筑象征——石库门,主要问题:在新旧城区之间不断变化的边界是如何改变“石库门”建筑类型的应用的?

四队:研究方向:人群——走道:在新旧城区之间不断变化的边界是如何导向人群的流动和各种类活动的?

五队:研究方向:建筑移除——市场:在新旧城区之间不断变化的边界对市场的临时性食物供给又有何种需求?

 

 

工作坊计划

目標

城市经常被看作是经由复杂城市景观显示而出的集体愿望的理想型。而这些景观飞速变化的事实是其先决条件。其中大多数的变化深植于城市与其居住者的关系之中。我们有许多角度去看待这些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旧城区(内城)往往处在这飞速城市化进程的核心。

这次工作坊的前提就是去关注这个核心,并试图在当下想象的基础上去追溯它模糊的边缘。建筑与城市规划参与到讲述这一核心及其边缘的故事中去。这些故事可以用以探索建筑学与城市元素的空间方面,如街道与人行道之间,已造与未造者之间,新与旧之间的诸种关系。这些收集来的故事之后可成为重建较小现场的叙事基础,并成为设计干预(designing interventions)的语境。

 

框架与方法

这次的工作坊有必要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会涉及现场操作,而第二个阶段则是高强度的工作室工作。

现场

现场工作将会从内城开始,那儿通常被假定为一个同质环境;而后推进到这个同质环境的边缘直到出现各种明显和不明显的物理层面上,社会层面上,经济层面上的转变。

·       通过随即选择如随机丢豆子,去在内城里选择更小的区域。(在地图上)

·       通过非文本媒介,比如绘画,摄影,影像,等空间经验的方式去记录这些这些区域。

·       用非制图的工具,去尽可能重新勾画呈现以及概念化这些区域,用以假设的设计。可以去探索制作嵌入经验的非传统的景观模型的想法。

第一天的工作坊可以以学生和带队老师相互介绍和交换关于上海的信息和想法为起点。(这可以以非正式讨论/讲演/讲座等形式来操作)。在第一个阶段之后,我们可以安排一次对老城区的简单导游,以熟悉位置。接下来便可以分成10个小组,由一位印度学生与他们的中国同伴组成。而各自的地点可有丢豆子在大尺寸的地图上决定。

第二天,我们可以将先前确定的各小组分散在早先选定的地点开始工作。可以分配几天时间用以收集该现场的信息,学生在现场会进化出自己的方法。在集体空间叙事的指导下,这些现场可以以现实与渴望并置的方式被整合起来。

经过这个最初的阶段,我们则可以在工作室环节里通过简单的非正式的讲演分享所有的材料和信息。这样便能为下阶段设下前提,起承上启下之用。

 

设计干预

第二个阶段可以分配至接下来的三日进行,将会涉及到真正的设计产品,而这些产品则是基于已造的现场模型。我觉得他们最终会是在大小和机理上有所不同的城市工艺品,源自一部分记忆,一部分现实,一部分可能的未来。正式的说,这些作品可以成为能够成为举行小型或是大型公众交流项目的建筑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