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Make-Belong:中国和香港的纪录片放映单元(第二届科钦双年展)

Make-Belong

2015 年 2 月 7 日 星期六2015 年 2 月 13 日 星期五

The Pavilion, Aspinwall House, Fort Kochi

主办:西天中土,科钦双年展 

策展人: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

鸣谢:香港影意志、香港艺术发展局、云之南、中国独立电影档案 

顾问:张献民、易思成、崔允信、张钊维 

 

Make-Belong

策展綜述(節選,完整版見英文)

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

看中國獨立電影很像是在盲人摸象──從內部去看,即在北京或是上海,你可以發現它似乎仍在談論一個關於中國的完整想像。你可以質問它的用心,挑戰它(比如八九年六月四日發生的事),但它依然是完整的。而從香港,乃至昆明去看這同一隻大象,卻全然不同。這與我們看待亞洲的另一個巨人的兩種視角有些相似,即,從德里和克拉拉出發的迥异视角。

2011年至2012年,當西天中土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昆明,而後在香港和台灣新竹展開「你不屬於」印度獨立電影展映及討論時,幾位印度電影人與電影學者得以際遇這兩種不同的中國視角。而除了中國與印度表像的相似性,其差異在一個層面上是非常明顯的:事實上,這兩位巨人從來沒互相比較過。這並不僅是因為那些非常明顯的原因,還因為我們都習慣於將我們自身的狀況與西方比較,而並不是彼此。

因此,為了讓這種探索繼續發生,就有了這個「迴流」系列。我想去用這些電影提出的是,當印度觀眾去看了──真正去看千禧年之後的中國紀錄電影──究竟會發生什麼?在比較中是否能從根本上產生一個新極點,算是新興獨立紀錄片的饋贈?

中國電影的觀眾已經經歷過對中國第五代導演輝煌傳說的狂熱,和一個刻意個人的、直接的和極度本地的電影階段(在1993年張元的「北京雜種」之後)。我們看到了并不關於國家和領導者的電影,但卻設立了一種很不同的對象:一個在我們所習慣的詞語意涵中既不「內部」又不「外部」的狀態。它呈現的並非是一個靜態的觀點,而真的是在轉移焦點過程中的動態電影(mobile cinema)。

這次展映,我想以「Make-Belong」為題。一方面是因為假裝(make-believe)這個詞,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它將之前我為印度電影項目「你不屬於」(You Don’t Belong)命名時所尋找的狀態,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放映日程:


7 Feb, 2015: 

Make Public

《平安米》(张虹,2002,35分钟)

《七月》(张虹,2004,70分钟)


8 Feb, 2015: 

Make Belong

《碎片》(颜俊杰,2005,84分钟)

《无浪城市》(李孟熙,2007,63分钟)


9 Feb, 2015:

Educate

《问》(张虹,2007,32分钟)

《两个季节》(赵珣,2008,142分钟)


10 Feb, 2015:

唱盘上的单行道(麦海珊,2007,74分钟)

KUN1行动(吴昊昊,2008,79分钟)


11 Feb, 2015: 

《姑奶奶》(邱炯炯,2010,120分钟)


12 Feb, 2015: 

《生活而已》(魏晓波,2010,88分钟)


13 Feb, 2015:

Execute 

《胶带》(李凝,2011,120分钟)


影片介绍:

《平安米》

2002,彩色,35分钟

导演:张虹

摄影:Augustine Lam

这是香港纪录片导演张虹的早期影片之一。每年农历七月盂兰节,道教团体会在这期间向老弱清贫派发食米。 

数千老人家在慈云山球场等候派米,大部份人都在清晨三时前到达。由于轮候人数众多,众人不断发生争执和摩擦。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员抵达后,开始整顿排队的人龙,道士约在九时开始举行法事,为将派发的「平安米」进行洒净和祈福仪式。

《七月》

2004,彩色,70分钟

导演:张虹

摄影:Augustine Lam, Claudia Choi, Irene Kong, Benny Lon, TseKa Ho, ClaraYeung

2003年7月1日,超過五十萬人參加了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反政府示威遊行,反对修改香港回归时承诺五十年不变的基本法。是日維園足球場給工聯會用作慶祝回歸,維園草地及銅鑼灣街頭擠集大批市民,在烈日下苦候加入示威行列,不少人暈倒卻秩序井然。遊行從日至夜,歷八、九小時始結束。電影《七月》紀錄了這歷史性的時刻。

《碎片》

2005,彩色,84分钟

导演/摄影/剪辑:颜俊杰

《碎片》作为作者的大学毕业作品,试图以“在影像中寻找自己”为命题,将整个大学阶段记录下来的许多碎片推上剪辑台。作者希望能通过纪录片理解什么是生活,同时也透过生活理解什么是纪录片,以便给当时的自己一个圆满的答复。

《无浪城市》

2007,彩色,63分钟

导演/摄影:李孟熙

主演:Kam Kwok Keung, Norm Yip, Peter Chan, Teddy Chen, Tammy Cheung, Raman Hui, Esther Yeung, Vincent Chui, Amos Why

導演李孟熙16歲移民加拿大,對於香港,對於身份認同,心情複雜微妙。趁著回歸十年,李孟熙特意回港贈興,動員一眾親朋好友影人藝術家,齊齊論盡留在香港的種種理由,審視香港的文化身份。

《唱盘上的单行道》

2007,黑白/彩色,74分钟

导演:麦海珊

摄影:麦海珊、Wong Ping Hung、Derek Hui

主演:梁以文

作为一部有互动野心的纪录片,它由非线性的几个章节组成,通过展现导演自己和另一位来自大陆的梁以文的故事,探索了香港从难民城市向金融中心转变的迷思。最有意思的是,导演在影片中插入了英国政治宣传片、拿腔拿调的配音等形式,勾画了她的所在。

《问》

2007,彩色,32分钟

导演:张虹

摄影:Augustine Lam, Claudia Choi

本片訪問約六十位中国江苏的学生,让他们对着镜头讲述他们所好和所厌、如何应对权力、是否听说过毛主席等问题。这些孩子直率的讲述展示了关于性别和种族的巨大偏见。同时,影片也拍摄了这些孩子需要参加的学校日常仪式,包括升旗、队列行进、演讲,最后在孩子们庆祝共产党节日的庞大队列和演出了达到影片的高潮。

《KUN1行动》

2008,彩色,79分钟

导演/剧本/摄影设计/剪辑:吴昊昊

   

吴昊昊的第一部影片是一部自传式电影。在片中导演经历大学、回忆、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等几个片段,思考着中国与世界,在世界环境下对后现代碎片进行整合。

《两个季节》

2008,彩色,142分钟

导演/摄影:赵珣

这部纪录片是探讨中国教育制度的著名纪录片之一。但其实,体制的问题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导演认为重要的是教育中人和人的关系。这个关系不是教学运行的常规,也不是个体生活的展示,亦没有将体制问题搁置到台前;而是着重展现人与人的关系,在相对关系中寻找当代中国教育的有点和痼疾,同时也引发对于人与人如何相处,以何种方式完成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思考。

《姑奶奶》

2010,黑白,120分钟

导演/摄影/剪辑:邱炯炯

主演:樊其辉

姑奶奶是一部关于夜店异装表演者的黑白纪录片。樊其辉是一名时装设计师以及裁缝,在但晚上他变成了碧浪达夫人,在一个酒吧里唱着忧郁的情歌。他穿着一袭如画的长裙,扎着一朵白色玫瑰的巨大的发套,足足二十公分的高跟鞋。唱的都是40年代的中国歌曲尤其是白光的歌。2010年10月12日,樊其辉在他的公寓里自杀,就在邱炯炯完成了关于他的纪录片不久以后。

邱炯炯是著名的画家和纪录片导演。

《生活而已》

2010,彩色,89分钟

导演/摄影:魏晓波

主演:魏晓波、谢芳

这是一部自传式记录电影,记录一对情侣的日常生活。毕业后,他们住在一起。他的脾气越来越不好,她不断的辞职和找新的工作。就是这样,吃饭,睡觉,做爱,吵架,发呆,做梦……摄像机架在角落,它记录着这一天天的生活,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没有任何希望。 

导演希望为无数被忽略的小人物代言,他们没有故事,没有特色,没有大灾大难,每天吃喝拉撒,柴米油盐,希望和失望。 

魏晓波是一名作家、诗人、影评人,也在新闻、广告和教育也工作,在这部影片之前已经拍了5部短片。

《胶带》

2011,彩色,120分钟

导演/剧本:李凝

本片是舞者和表演艺术家李凝的首部纪录片。本片由一系列演出开始,包括他著名的在冰河中裸体潜泳的片段。镜头随后转向李凝的日常生活,包括舞蹈团的奇异演出,尤其是使用了李凝最喜爱的媒介:胶带。随后还展现了他的家庭,并以他失业后加入找工作大军填写失业卡的高潮结束。

这部影片将中国表演艺术和纪录片结合起来,展现了身体化自我中国家、意识形态和世界霸权的政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