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G

高希阿米塔夫

admin 星期四, 06/08/2017 - 17:59 发布

阿米塔夫•高希出生在加尔各答,童年在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度过。他曾在德里、牛津和亚历山大省读书,著有《理性环》《阴影线》《在古老的土地上》《在柬埔寨起舞》《加尔各答染色体》《玻璃宫殿》《饿潮》、朱鹭号三部曲《罂粟海、《烟河》、《烈火洪流》。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古夫兰,伊拉姆

admin 星期二, 10/14/2014 - 14:57 发布

伊拉姆·古夫兰(Iram Ghufran)是一名电影艺术家,以移动影像、声音与文本为媒介,活跃于印度新德里。她与1998年毕业于勒克瑙大学,此后在国立伊斯兰大学深造,获得艺术硕士学位。2004至2011年间,她作为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的驿站计划(Sarai, CSDS)媒体实验室成员,参与了一系列实验性学科的创作过程与合作计划。
 
古夫兰的作品曾在多个国际艺术节和电影节中展映,包括柏林电影节,印度实验电影节(Experimenta India),世界社会论坛(World Social Forum)和国际电子艺术交流协会(ISEA International)等。她的首部纪录散文电影《空气中的苦难》(There is Something in the Air)赢得了多个奖项,其中包括印度国家电影奖中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奖(2012)。
 
古夫兰刚刚完成关于印度杰出电影人山亚姆·班尼戈尔(Shyam Benegal)的一部纪录长篇。她目前正在拍摄题为《疯狂是一个不同的方向》(Mad is a Different Direction)的纪录片,同时参与一个合作研究与电影项目,关注印度北部城市地区对于精神紧张与心理“失常”的宗教与世俗的治愈方法。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龔卓軍

admin 星期一, 02/17/2014 - 15:23 发布

1966年,龔卓軍出生於台灣嘉義,並在1998年以《身體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一文,獲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後於台灣各大學哲學系擔任教職。2007年,龔卓軍獲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邀請,擔任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2009年,擔任《藝術觀點》(ACT)季刊主編,隔年成功地讓《藝術觀點》雜誌奪得了2010年的國家出版獎與年度特優獎。2013年起,龔卓軍轉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同時於視覺藝術學院擔任院長。

除了在藝術、教育以及出版方面的高度成就之外,龔卓軍也透過翻譯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舍拉、以及莫里斯.梅洛.龐蒂的著作,在翻譯界享有極高的聲譽。除此之外,龔卓軍更是位活躍在第一線的策展者,於台北誠品畫廊主辦過「Are We Working Too Much?」展覽。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古普特,鲁帕莉

admin 星期三, 01/23/2013 - 18:20 发布

鲁帕莉*古普特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在孟买工作和任教。她的兴趣是当代城市状况和相关现象的跨学科研究。她将自己的实践放置在这些研究之中。

她从孟买大学卡尔维亚建筑学院(KRVIA)获学士学位(1998年),并在康奈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她也是KRVIA和德里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SARAI项目(SARAI-CSDS )的研究员。

她目前是KRVIA的助理教授,负责统筹研究计划和交换生计划。她还是集体研究倡议信托基金(CRIT)的创始人之一(该组织对城市化进行研究和实践),以及设计项目RRarchitecture101设计实践小组的合伙人。

自1996年以来,作为KRVIA设计小组(KRVIA Design Cell)的一员,她致力于孟买的后工业景观的项目,即棉花纺织厂用地和城内现已部分废弃的港口。后来的工作包括同社区团体紧密合作,以保护城市的历史区域。2001年,通过设计小组,她建立了一个名为"大都会实验室"的城市建筑多媒体档案,该作品后来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开幕展"世纪城市"(Century City)中展出。目前她参与研究孟买的渔村,寻找除主流解决方案之外可以提供给这些群体的替代性方案。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高希,朱帕蒂

admin 星期二, 01/22/2013 - 21:33 发布

朱帕蒂‧高希出生於1984年,印度加爾各答。她畢業於和平村(Santiniketan)的維斯瓦-巴拉蒂大學(亦稱「印度國際大學」,Visva-Bharati University)。技術上來說,她是一名雕刻家。在結束了在尼斯的阿爾松別墅高等藝術學院進修之後,她加入了驛站計劃(Sarai)的城市即工作室項目(City as Studio)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讓她沒有走回頭路。

她在阿爾松別墅(阿爾松別墅國家高等藝術學院,尼斯)學習並在絲網印刷工作室工作時,老師安妮曾問「你難道要把貼紙貼在畫廊裡麼?」一夜之間,寫著「事實上」和「荒謬」的貼紙貼滿了Le Ray和Jean Medecin街道兩旁的牆壁。小小的絲網印刷貼紙、腳印或數字印刷海報、大量的標語或簡單的蠟紙,標記了一片荒蕪或巨大的活躍空間的物理質地。她的「作為居住的經驗」(Experience as habitation)介入了社會母體的表演者功能,「勞動」帶給她一些力量和互動的操作模式,藉以推動邊界。

她真的不知道該如何穿上一個她不相信的自我的盔甲。她問,「我們都是被消費的,那為什麼要吵著爭一個位置,難道只是因為抗議和人民是賣的出價錢的嗎?」「你跑來說,我愛你的石油,我就割讓一些。而現在你說,我愛這裡的風,我就割讓更多,然後我就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藝術了。」她很疑惑。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郭夏娟

admin 星期二, 01/22/2013 - 18:22 发布

哲学博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教授,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1)女性主义与性别理论,包括女性主义政治哲学、性别政策与中国女性的政治参与;2)公共行政伦理学,包括政府公共组织伦理、政策伦理与行政伦理责任等。相关领域的专著主要有《为正义而辩:女性主义与罗尔斯》、《公共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公共行政伦理学》等。译著主要有《女性主义与政治学》、《后现代女性主义与国际关系》(合译、校)、《哲学的伦理学》等。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高士明

admin 星期二, 01/22/2013 - 18:17 发布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先后创办了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以及媒体城市研发中心,其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思想及策展实践。2002年以来,他策划了许多大型学术性展览,包括“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系列研究计划(2002-2004)、“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4)、“显微学:中国当代艺术展”(2005)、“黄盒子: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与建筑”学术邀请展(2006)、“第六届圣保罗建筑双年展”中国特展、“影子的炼金术: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07)、“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2008)、“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2010)以及“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等。

高士明出版的学术著作包括:《视觉的思想》(2002)、《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与地缘政治视觉报告》(2003)、《与后殖民说再见》及相关读本系列(2008-2012)、《巡回排演》(2010)、《胡志明小道》(2010)、《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2011)以及《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2012)等。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Subscribe to RSS -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