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
生长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文学士)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哲学硕士)。毕业后,在上海和北京的当代艺术机构工作。她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先后在教育部和展览部担任了两年工作之后,于2009年回沪。2010年3月起参与此项西天计划,担任研究员和项目执行人。
生长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文学士)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哲学硕士)。毕业后,在上海和北京的当代艺术机构工作。她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先后在教育部和展览部担任了两年工作之后,于2009年回沪。2010年3月起参与此项西天计划,担任研究员和项目执行人。
1960年,生于台湾桃园;1978年,毕业于高职美工科。目前生活在中国台北。
个展:
2010年,“在帝国的边界上:陈界仁1996-2010”,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台湾/“帝国边界II-陈界仁个展”,REDCAT艺术中心,洛杉矶,美国
2008年,“军法局-陈界仁个展”,苏菲雅皇后国家美术馆,马德里,西班牙
2007年,“凝结:五件陈界仁的录像作品”,亚洲协会美术馆,纽约,美国。
群展:
2009年,“第五十三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外交”,普里奇欧尼宫,威尼斯,意大利
2008年,“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7年,“第十届伊斯坦堡双年展:不只可能,而且必要,全球战争年代下的乐观主义”,IMC大楼,伊斯坦堡,土耳其
2006年,“利物浦双年展:国际06”,利物浦泰德美术馆,利物浦,英国
2005年,“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的经验”,Padiglione ltalia,威尼斯,意大利。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生长于上海。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性别文化。著有《神话的窥破》、《百年中国女性形象》(合著)等。主编有《城市女性散文•上海卷》、《当代女性生活热点20问》、《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合编)。近年兴趣至上海城市文化研究。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任职于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思想季刊》与《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编辑委员。研究兴趣在当代政治哲学、社会主义思想史、国族主义、当代中国政治思潮。
博士,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就职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藏学研究所和人类学研究所,讲师。侧重于人类学的西藏/藏族研究。曾在拉萨郊区从事田野调查13个月,并于2009年出版博士论文《生活在香巴拉》(社科文献出版社)。在过去五年中,曾获得美国弗里曼基金会和亚洲学者基金会的资助,在美国北卡大学和杜克大学授课,在尼泊尔访问,皆有田野调查。本年内将更有另外两部专著问世,分别是李安宅的学术传记《李安宅与华西学派人类学》及《历史与文化的交错》。
独立新闻人,广东人文学会常务理事。2004年6月至8月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独立调查和采访超过200人。在国内外发表30多篇战地文章。2003-2004年应德里大学圣史提芬学院哲学系邀请,在系内翻译及讲授以《道德经》为主的中国哲学,为期一年。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博士(1981~1986),师承电影符号学理论大师Christian Metz,博士论文为《电影“场景”考古学》。擅长艺术史、电影理论、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对于视觉/影像分析尤有关注与专精。曾任教于国立艺术学院美术系。1998年创办的行人出版社,以欧陆思想及前卫书写为出版轴线。现任国立清华大学副教授,开设“电影”与“精神分析”相关课程。
张颂仁,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汉雅轩画廊艺术总监,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联合创办人,国际艺术批评家委员会(AICA)香港分会联合创办人。张颂仁坚信当代艺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责任和命运,他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以何种方式对世界做出回馈。 1990年代以来,他的文化思考与策展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发展。张颂仁的策展专案包括:“后89:中国新艺术”系列展、1994圣保罗双年展中国特展、1996圣保罗双年展中国特展及香港馆、2001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文字的力量”系列展、“幻影天堂:中国新摄影”展、“开放的亚洲:2005威尼斯国际雕塑年展”、“黄盒子:当代艺术与中国空间”系列研究计划、“2007圣保罗建筑双年展” 、“漆艺的精神空间”及2008“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等重要艺术活动。
蔡翔,男,1953年12月生于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兼及散文随笔写作,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神圣回忆》、《回答今天》、《何谓文学本身》、《革命/叙述》、《当代文学与文化批判书系·蔡翔卷》等十余种。
陈思和,1982年初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于今。1993年起被聘任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和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近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为系本科生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础课程,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综合教育课程,为全校研究生开设“名师名课”,曾多次在复旦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自发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百花园丁奖”和“十大名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曾以新颖的教学思想和内容体例赢得学术界的好评,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内外许多大学都以此为教材,有台湾出版的繁体字版,韩文版与日文版都在翻译中。任系主任以来着手中文系基础课的改革,制定了中文系经典名著精读的课程设置,在其他高校里产生过较为热烈的反响。关于大学中文系课程改革的论文有《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是“知还”还是“审美”——中文系文学课程多功能组合的构想》等。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日本御茶之水大学、韩国的汉城大学都授过正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系统课程。论著有《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自选集》等。曾经多次获各种学术奖。
陈光兴任职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同时负责亚太/文化研究室,曾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任资深客座研究员、韩国延世大学与北京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着有Asia as method: towards deimperializa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2006)、《帝国之眼》(2003;汉城,韩文版)、《媒体/文化批判的人民民主逃逸路线》(1992);编有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1996与David Morley合编)、Trajector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998)、《Partha Chatterjee 讲座: 发现政治社会:国家暴力、现代性与后殖民民主》(2000)、《文化研究在台湾》(2000)、《后东亚论述》(2006,与白永瑞、孙歌合编,东京,日文版)、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2007,与蔡明发合编)。他是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的成员,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期刊的执行主编。
迪佩什·查卡拉巴提拥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印度管理学院管理学研究生文凭(相当于MBA),以及加尔各答大学总统学院理学学士(荣誉)学位。
他现在在芝加哥大学历史及南亚语言文明专业任教,被当选为罗伦斯·A·金普顿杰出贡献教授,他也是芝加哥当代理论中心的研究员,英语系的助理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文研究院访问学者,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研究院荣誉教授教职。
2004年,查卡拉巴提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会员,又于2006年当选澳大利亚人文学院荣誉会员。2007年,他在国际研究联合会大会上被颁发“杰出学者奖”。伦敦大学也准备于2010年9月为他颁发文学硕士(荣誉)学位。
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1947年生于加尔各答,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院长学院政治学系,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他长期供职于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并于1997年至2007年间担任该中心主任。他曾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多所大学担任访问教职,目前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
帕沙·查特吉已有若干关于印度历史、社会和政治的著作出版,其中包括《民族主义思想和殖民世界》(1986)、《民族国家及其碎片》(1993)、《一种可能的印度》(1999)、《雍容的欺诈者》(2002)、《被治理者的政治》(2004)。帕沙·查特吉也用孟加拉语写作,并出版过两本用孟加拉语写成的评论文集《历史遗产》(2000)和《对象与系统》(2006)。
帕沙·查特吉也是一位著名剧作家。他用孟加拉语创作了六部戏剧作品并最后公演,其中包括《Ramnidhi》(1985)和《Ajker Hajabarala》(1995)。
他目前住在加尔各答,但每年有一部分时间在纽约任教。
迪佩什·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
迪佩什·查卡拉巴提拥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印度管理学院管理学研究生文凭(相当于MBA),以及加尔各答大学总统学院理学学士(荣誉)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