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中,阿希斯·南迪、帕沙·查特吉、霍米·巴巴等七位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当代思想家应“西天中土”的邀请来华演讲,在上海美术馆和沪杭两地大学举办了十四场主题讲座和讨论,成功拉开了“西天中土”的序幕。此番“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系列被媒体誉为“自泰戈尔访华以来,印中知识界最重要的对话”。王晓明、陈光兴、王安忆、蔡翔等学者担任主持,陈传兴、汪晖、戴锦华、罗永生、贺照田、何春蕤等三十多名中、港、台、新加坡和韩国的学者参与回应。
此次活动的同名书籍现通过世纪文景正式出版。除演讲文章(涉及民族主义、全球化、现代性等议题)外,本书亦收录了回应人的精彩发言和问答互动的精华内容,铭记了中印当代最有生命力的学者之间这次难得的相遇和交锋,为两地思想界和年轻一代在西方以外界面上的长远理解和交流互动提供了基础。
——————————————————————————————
★ 七位印度当代最富生命力学者• 十四场专为中国而作“新讲座”
★ 王晓明、陈光兴、王安忆、蔡翔等十一位学者主持•陈传兴、汪晖、戴锦华、张汝伦、罗永生、贺照田、何春蕤、陆兴华等三十多名知识分子参与讨论
中印对话是一个艰难的进程。这不仅是两个大国的对话,也是两种文明的对话。两种历史逻辑,两个灿烂文明,两个饱受帝国主义掠夺的古老文化大国如何找到相互契合的话题?本书作为中印对话中的沧海一粟,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某些启示。 ——孙 歌
三十年来,新一轮欧风美雨,所谓对外开放几乎变成了对西方开放的同义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学者面临着“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的艰苦任务。印度学者对于当代全球关系的探索、对于殖民主义及西方中心论的持久批判,对于中国学者的思考和探索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汪 晖
印度底层研究的另类现代结论已受到质疑,反欧洲中心主义在滑向相对主义之后,又被包装成新一轮的国族中心主义和文明本质主义。这时候,真正有批判精神的中印思想界,都应该自我检讨已再度被意识形态绑架的新叙事、更诚实的面对“现实”,并勇敢地互相批评。从这个批判的立场,我非常肯定中印思想界这本开创性的深入对话文集。 ──陈冠中
目录 1 回顾西天 张颂仁 1 序:进行式中的“西天中土”计划 陈光兴 萨拉·马哈拉吉 3 印度 / 亚洲 / 全球对现代性的追求以及双年展机制 评议 16 陈传兴:现代性与神圣性 21 邱志杰:失败的历史 24 吉比什·巴什:共同的语言 26 莫妮卡·纳如拉:乱局中的秩序 28 问答 37 视觉艺术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生产 帕沙· 查特吉 57 泰戈尔,中国和对民族主义的批评 评议 75 汪晖:中国和其他世界之间 80 戴锦华:呼吁对中国的文化自觉的自觉 84 张汝伦:如果泰戈尔今天来华 89 问答 99 国家标志及其表征 115 问 答 杜赞奇 121 可持续性与超越的危机:长时段的历史观点 评议 131 陈宜中:如何看待中国民族主义 144 问 答 147 世俗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根源 167 问 答 阿希斯· 南迪 175 现代性、后殖民时代的创造力和哀悼之不能 评议 186 贺照田:直面世界现存困境的思想英雄 192 李政勋:一个观看印中知识对话的边缘视角 195 魏月萍:知识的选择与传统的竞争 207 后世俗时代的民主政治与宗教政治 特贾斯维莉· 尼南贾纳 221 成为印度人:“印度人”在国内与跨国空间中的构成 238 问 答 243 关于女性和文化的争论:以印度为例 254 问 答 迪佩什· 查卡拉巴提 259 作为漂移能指的西方:殖民时期与当代印度的文明与教养 评议 280 罗永生:后殖民的反思和策略 281 孟钟捷:一个历史悖论— 自身创造的思想对其自身的批判 282 陆兴华:印度和中国如何“做老大”? 296 问 答 301 作为可能性的滞后:再谈庶民历史 霍米· 巴巴 313 野蛮与文明: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思考 评议 329 陈界仁:景观与欲望装置中的殖民主义及其消解 331何春蕤:文明及其娇贵— 全球治理年代的感性政治 343 问 答 349 论离散艺术:关于意义错置的思考 363 反刍 363 张颂仁:印度,亚洲的另一条现代化道路 365 陈光兴:学习新的对话方式 369 高士明:学习与活着的人对话 373 陆兴华:“炮打司令部” 375 贺照田:通过印度而自知 380 梁捷:作为共同体的全球政治 382 章可:庶民研究的误用 386 王鸿生:知识分子的计划政治 387 沈奇岚:亲历印度学者 389 蒋亦凡:战斗着的印度知识分子 392 陈家琪:概念的理论化 397 主持人、与谈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