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巫士與異見

admin 星期三, 01/29/2014 - 11:58 发布
译名: 
巫士與異見
副标题: 
展覽畫冊
主编: 
陳韻
出版社: 
香港漢雅軒
出版时间: 
一月, 2014
开本: 
16
ISBN: 
9789881620569

 

 

前言:遊走的前哨

張頌仁

「西天中土」中印兩地的交往是躲在大論述之下的小試驗。近十來年開始活動於國際展覽的亞洲藝術家互相發現,才約略認識到亞洲內部的當代文化現實,可是他們發現的亞洲基本是為西方展覽組織者挑選的亞洲。非西方的國際雙年展開門迎進世界之後,大家都發現亞洲其實互相並不了解。中印兩個大文明交往兩千年,近百年來倒退為遠方想像。中國民間還在思考佛教印度,印度的社會思想界討論的還是毛澤東革命。「藝術家特派」項目是個小試驗,以完全開放自由的方式讓藝術家用自己方法去介入異地。他們既是遊客也是靈媒,用各自的方法發現他方,反過來激活自己。

「特派」員是前哨,是感知的尖兵。平實點說就是帶著任務的遊客。只是大家的任務要個人自己發明,沒有特定目的。他們啓發我們的是:如何遊走他方,如何體驗世界?我們一般對遠方的想像,打開電視 就立即有國家地理的絕地探險,異常體驗。這種獵奇者的娛樂,自有固定程式,等而下最不堪的,更隱藏了獵物式的、以上凌下的高姿態。這裡對遠方的隔閡是被奇觀所蒙蔽,更暗藏了敘述者的偏見。「特派」的遊走異地,遊觀與介入都用藝術家的方法,以各人獨自用以感知事物的技術,發揮各異的學術立場與姿態。觀眾先以旅遊風景水彩畫的心態去欣賞作品也無不可,然後再隨著藝術家的思路深入自身的現實。波特尼斯看到上海拆遷區的風景和心境、鄭波折返回香港來關注本土的異地——在地的外傭、高希帶著她的印度社區政治遊走中國、劉韡從孟買的貧民窟電影生產經驗發現北京外圍城鄉的現代性「系統」。

在香港推出這個展覽是希望把中印兩方迎來這塊亞洲的角落,在這裡打開想像亞洲的地圖,進入另一種少被關注的聲色味,並感受新的身體動感和空間遊走的韻律。對他方的好奇引致慾望的重新組合, 和對自己潛能的新認識。遊走是先要從自己出走, 然後回頭歸來,才發現故有的習慣,甚至固有的生命計劃,或許都有波動。

人民共和六十四年冬至

目錄

5          前言                                                             張頌仁
7          開放與連結──關於「巫士與異見」展覽     鄭慧華
16        巫士召靈的展覽:異見與空間生產
                  龔卓軍
 
             劉韡
25        彩色
36        高士明與劉韡的對話
 
             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
47        這兒曾是一個家
54        烏瑪.尚卡與張明之間的通信

58        陳韻與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的對話
 
             鄭波
69        安貝德卡爾
78        鄭慧華與鄭波的對話
 
             朱帕蒂.高希
93        自由、這裡的自由,自由並不很遠
104      陳韻與朱帕蒂.高希的對話
             林其蔚
113      日日夜夜
122      游葳與林其蔚的對話
 
138      掠影                           
142      策展人                            
143      藝術家
148      作者
 
「巫士與異見」畫冊
翻譯:紀久恩、張至維、龔丹、張靜、任卓華
校對:張菁、羅悅全、蕭淑芳
平面設計:Waterfall / hiwaterfall.com
展覽攝影:懋
 
西天中土
藝術家特派計劃
發起人:張頌仁、Raqs 媒體小組
項目總監:張頌仁
項目執行:陳韻
項目助理:徐緩之、徐夢燁
特派藝術家:
朱帕蒂·高希(2011 年 9 月 10 日∼ 10 月 8 日,上海)
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2011 年 9 月 14 日∼ 10 月 8 日,上海)
鄭波(2011 年 10 月 11 日∼ 30 日,德里)
劉韡(2011 年 10 月 21 日∼ 30 日,德里)
鄭慧華(2011 年 10 月 19 日∼ 29 日,德里)
 
「巫士與異見」展覽
時間:2013 年 7 月 26 日∼ 11 月 2 日
地點:Hanart Square,香港
九龍葵涌工業街 19 號美安工業大廈 2C
策展人:鄭慧華
助理策展:陳韻、徐緩之
參展藝術家:朱帕蒂·高希、林其蔚、劉韡、鄭波、 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
 
感謝:
西天中土和亞際書院均為夢周文教基金會資助之項目,特此致謝! 
 
另要感謝如下個人和機構在特派計劃中給予的協助:
上海:陸興華,劉大鴻,未來的節日,金鋒,關超群
杭州:高士明,邱志傑,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
德里:Ashis Nandy, Sabih Ahmad, Sunil Gupta, Ravi Agarwal, Iram Ghufran, Ish Shehrawat, Swasti Kumar, Noopur Raval, Ashish Mahajan, Ajay Kumar, Ranbir and Rashmi Kaleka, Pooja Sood, KHOJ, D. R. Sanai, Archana Penta, 德里公學 , Madhu Purnima Kishwar
香港:Hanart Square、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