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森
牟森是戏剧导演,独立剧团“蛙实验剧团”和“戏剧车间”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彼岸》(1993)、《零档案》、《与艾滋有关》、《红鲱鱼》等。他参演的国际戏剧节有: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戏剧节;法国MAUBEUGE国际戏剧节;西班牙GRANADA国际戏剧节等。其中,《零档案》国际巡回演出近百场,是在海外演出场次最多的中国戏剧。多年来,他持续关注历史叙事,重点研究中国近代史;2011年底,开始写作大型叙事作品《上海》十部曲。
牟森是戏剧导演,独立剧团“蛙实验剧团”和“戏剧车间”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彼岸》(1993)、《零档案》、《与艾滋有关》、《红鲱鱼》等。他参演的国际戏剧节有: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戏剧节;法国MAUBEUGE国际戏剧节;西班牙GRANADA国际戏剧节等。其中,《零档案》国际巡回演出近百场,是在海外演出场次最多的中国戏剧。多年来,他持续关注历史叙事,重点研究中国近代史;2011年底,开始写作大型叙事作品《上海》十部曲。
卡维亚·穆尔蒂生于1986年,曾担任Sarai(“驿站计划”)的项目协调员并参与了“Sarai读本09:展览”和“城市作为工作室”的项目。她擁有社會學背景。2012至2014年,她分別在维也纳艺术节、上海和德里,出演了由和祖雷卡·乔达里和Raq媒体小组共同创作的戏剧《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
兰贾妮·马宗妲目前在尼赫鲁大学艺术与审美学院教授电影研究。她的著作主要关注城市文化,流行电影,性别和电影城市。她是《孟买电影:城市档案》(Bombay Cinema: An Archive of the City, 2007)的作者,也是即将出版的《印度电影工业》(The Indian Film Industry, 2013)的合著者(另一位作者是Nitin Govil)。她也是《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的作者之一。
她亦是纪录片制作人,她的作品包括《德里日记》(Delhi Diary, 2001)以及《图像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Image, 联合导演)。她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全球化与电影文化,电影海报视觉文化与科技的交叉,1960年代孟买电影中的旅行与设计等。
考希科•穆克吉,艺名为Q,在加尔各答出生长大,今年38岁。他曾于加尔各答大学学习艺术,之后在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工作,执导过上千部商业广告并获得大量的奖项。他后来受到欧洲与日本独立电影的启发,主动退休、改行搬到其他城市。Q在加尔各答创办了名为“OVERDOSE”(过量)的先锋艺术工作室,一家制作、设计、音乐公司。他现在制作、编剧、拍摄并导演虚构片与非虚构片,并参与观念上的发展。他还对导演音乐电视很有兴趣。
他于2010年执导了独立电影《戆徒》,Twitchfilm认为Q给加斯帕•诺(Gaspar Noe)提供了印度的回答。该片在几个国际电影节引起热烈讨论,Q也于南亚国际电影节与纽约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与“最佳影片”奖。Q目前正在拍摄“Tasher Desh”,对泰戈尔的舞剧进行改编。
1978年生,浙江杭州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06年3月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德国不来梅大学进修德国现代史。现从事二十世纪世界史、德国史研究。
2002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2003年获 洛克菲勒基金会人文学者基金,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性别与全球化”的博士后项目中工作。现任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性别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专长和兴趣主要有:女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跨文化研究,如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生产问题;社会科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等。
萨拉·马哈拉吉生于并受教育于种族隔离年代的南非。他于1980年-2005年担任伦敦大学哥德史密斯学院艺术史及艺术理论教授,现在是此校的客座研究教授。目前,他是瑞典隆德大学马尔默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及知识系统教授。
他于1999年-2002年担任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鲁道夫·阿恩海姆教授”,于1999年-2001年任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扬·凡·艾克学院研究员。他的专门研究及出版物主要关注马歇尔·杜尚,詹姆斯·乔伊斯以及理查·汉密尔顿。他的写作涵盖了:作为可转让技术和不可转让技术的视觉艺术;织物,异乡声学和文化翻译,乃至非西方现代性及其以外的新的社会学研究。
他对图像,声音,动作和意识的研究在他2003年与神经学家、佛教学者佛朗西斯科·瓦雷拉的谈话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并在“2005与2006知识实验室”,柏林“世界文化宫”(同来自北京的刘索拉和来自巴黎、贝宁的科菲·科科合作),加拿大班夫“新媒体艺术实验室”(2007年)以及多伦多“视觉艺术知识实验室”(2009年5月)的一系列项目中得到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