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K

金佐宁

admin 星期一, 11/07/2016 - 16:56 发布

香港青年钢琴演奏家,201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主修钢琴。同年以优异成绩考获英国伦敦圣三一学院钢琴高级演奏文凭。金佐宁女士同时亦积极于双钢琴演奏,2015年与作曲家吴冠青博士联袂成立“律动”(Le Duo)双钢琴组合,并计划明年于国内进行巡演。虽自幼学习西方音乐,但金佐宁女士对中国戏曲文化仍然热衷,尤以昆曲为最。她曾多次于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相关文章,获得好评。2010起,连续三年获邀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中国戏曲节”研讨会总策划及研讨会论文集执行编辑。2011年获康文署“粤剧剧本翻译计划”邀请担任粤剧《牡丹亭》剧本翻译。2014年始,受邀为上海昆剧团翻译《牡丹亭》、《三打白骨精》、《川上吟》、《景阳钟》等大戏剧本。金佐宁女士现修读于美国夏威夷大学民族音乐学系研究院,以昆曲为毕业论文之专攻课题。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KaulShambhavi

admin 星期六, 03/07/2015 - 09:51 发布

沙巴哈维·考尔的电影建构召唤出神秘、科幻的非场所(non-places)。她的作品被形容为在创造“压缩与分散地带”,惯用蒙太奇与再循环(recirculation),在引入一种情感回应的同时测估我们认知自身遭遇的能力。她的作品巡迴于世界各地展映,其中包括柏林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纽约电影节、伦敦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安娜堡电影节与印度实验电影节。沙巴哈维·考尔生于印度焦特布尔,目前于印度与美国生活和工作。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卡克,桑贾伊

admin 星期四, 02/28/2013 - 16:03 发布

桑贾伊•卡克是一位独立纪录片电影人,关注点在生态、另类选择与抵抗政治。他的电影《我们如何欢庆自由》(2007年,关于克什米尔冲突),《水上的字》(2002年,关于印度中部的纳尔马达大坝斗争),以及《林中的桥》(1999年,关于东北印度造一座1000公尺的竹藤桥)曾在印度及国外广泛放映。《水上的字》在巴西的世界环境电影/视频节上获得最佳长片。《林中的桥》于1999年作为最佳纪录片荣获印度国家电影奖“金荷花奖”,以及韩国釜山国际短片电影节的“亚洲凝视”奖。

他的电影作品包括反映印度独立50周年时民主状况的《一件武器》和《雨的收获》。他还围绕迁移的话题制作了电影三部曲《这片土地,我的家,英国-土地!》,关注印度裔的伦敦边缘市民),《房子与家》(1993年,关注后种族隔离的南非),以及《柬埔寨:缅怀吴哥》(1990年,反省纪念碑以及它在高棉社会中的位置。他于2008年在意大利博尔扎诺举办的欧洲艺术双年展的“欧洲宣言展7”中,展出了《通向未来的圣坛:山丘的记忆》,讲述了奥里萨奈彦吉利山铝土矿的故事。
他出生于1958年,在德里大学读经济学与社会学,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电影人。他常驻新德里,积极参与到纪录片运动与反对审查的行动中。他偶尔写一些政治评论,并且是《直到我的自由来临——克什米尔的新暴动》一书的编辑。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卡普尔,吉塔

admin 星期四, 02/28/2013 - 11:16 发布

吉塔·卡普尔(Geeta Kapur )是生活工作于德里的批评家和策展人,她的文章被广泛选编与收录。她的著作包括《当代印度艺术家》(1978),《K. G.苏布拉曼扬》(1985),《批评家指南:在航行中实践》(即将出版)。

卡普尔是《艺术与思想》刊物的创始编辑,《第三文本》的顾问组成员,她也是Marg和ARTMargin的顾问编辑和董事。她的策展项目包括印度国家美术馆(德里和孟买)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对印度现当代艺术的调查性展览。主题性展览包括:“剥夺”,约翰内斯堡双年展(1995);“孟买”,世纪之城,泰特现代艺术馆(联合策展,2001);“潜在地带”,世界文化宫,柏林(2003);“美学捆绑”,Chemould 画廊,孟买(2013—2014)。她是威尼斯双年展(2005)、达卡双年展(2006)和沙迦双年展(2007)的评委会委员;她曾是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协会的顾问,现为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和伦敦泰特亚洲研究中心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卡普尔在世界各地演讲,曾担任印度高等研究院(西姆拉)、尼赫鲁纪念美术馆和图书馆(德里)、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和尼赫鲁大学(德里)的访问教授。2009 年她获得印度政府颁发的莲花士勋章。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库拉纳,索尼娅

admin 星期二, 01/22/2013 - 20:41 发布

索尼娅·库拉纳的艺术实践以内在经验的诗意以及于这个世界存在的论战为中心。运用以镜头为基础的媒介、动态影象和行为表演,她经常戏剧性地创造空间、城市和人的遭遇。她不断反思政治的空间,并通过陌生感、疏离、移位和化身进行发挥与创作。

通过表演性的方法,她努力参与到身体和语言之间的不断斗争中,实现肉体的雄辩。她往往利用视觉上非常简单朴素的方式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通过使用简单的社会互动形式,并用物质身体作为表达媒介,库拉纳的实践关乎陌生、疏离和改造的状态,同时给出一种有力和无力的故意离题的话语。她扮演朝圣者、疯女人、出家人、吉普赛人,人们通过观看她仿讽或挽歌般的自我形象,而开始意识到艺术家对实践一种选择的流浪和一种无家可归的徘徊的自我需要,她注定要离开,但从不会到达。

尽管库拉纳运用了通常带有女权主义意味的自我裸露的震撼形式,她建议不要给身体和自我下过于武断的女权主义话语定论。带着对主观性和欲望的深入发散理解,她提出了对自行解放的自我追踪,亦可被视为围绕归属感和无法归属感的同步话语,剥除了有保障生活的准则的关于剥夺的寓言。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Subscribe to RSS -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