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斯瓦思穆依纳克
穆依纳克•比斯瓦思是屡获殊荣的孟加拉语故事片《地方新闻》的编剧和联合导演。他有关印度电影的著作包括《妹妹和以后:重访雷的影院 》(2005年)和《巴伊亚上游团伙》(1988年首版,2012年再版)。他是《移动影像期刊》的编辑,同时也是《放映机:南亚银幕研究》的联合编辑。他是贾达普大学电影研究系的教授,是该系的创始人之一;他同时还是该大学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和协调员。
(1961生于加尔各答)
穆依纳克•比斯瓦思是屡获殊荣的孟加拉语故事片《地方新闻》的编剧和联合导演。他有关印度电影的著作包括《妹妹和以后:重访雷的影院 》(2005年)和《巴伊亚上游团伙》(1988年首版,2012年再版)。他是《移动影像期刊》的编辑,同时也是《放映机:南亚银幕研究》的联合编辑。他是贾达普大学电影研究系的教授,是该系的创始人之一;他同时还是该大学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和协调员。
(1961生于加尔各答)
卜冰,1973年生于扬州,现任集合设计主持设计师,先后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和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建筑学学士与硕士学位,2000年加入马达思班,2003年创立集合设计。主要设计作品包括,上海浙大网新科技园,宁波五龙潭山庄,上海朱家角西镇城市设计,以及先后在北京、台中、华盛顿展出的云屋艺术装置。曾参展成都双年展(2011)、“复感-动观”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2011)、上海双年展(2002)、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07)、和在布鲁塞尔CIVA举行的“建筑乌托邦”群展(2008)。策展经历包括上海“土木回家”展(2002),柏林AEDES建筑论坛“宁波一个中国城市的推陈出新”展(2003)、北京BCA“不自然”展(2009)。
莫依纳克•毕思瓦斯 生于1961年,曾于贾达沃普尔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后于澳洲莫纳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印度电影史)。莫依纳克在政府学校教授了4年英文后,于1993年加入了贾达沃普尔大学新组建的、全印度第一个电影研究系。该系在他的领导下发展了学术项目与师资。他于2008年在贾达沃普尔大学创办了以数码方式展开的艺术与学习中心——媒体实验室。莫依纳克是《移动影像期刊》的编辑,并合编《电影》、《南亚银屏研究》。他为很多选集和杂志用孟加拉文和英文写作有关印度电影和文化的文章。他最近的出版物包括《阿普及之后,重访雷伊的电影》。他最近编剧并联合执导了获奖故事片《聚居地的春天》。
阿杜·巴拉(Atul Bhalla)同新一代人共享对环境和道德关注,是一位审视这个新世代同水的关系及其文化意义的观念艺术家。他关心无情的城市化问题,考察历史的、殖民的和后殖民的城市规划和行政政策(以及其缺乏),是如何定义了城市遭遇水的方式的。他的工作涉及身体、情感、历史、文化、宗教和政治等各种方面的呈现。他还巧妙地将用水乃基本人权这一点体现他的作品表现中,以此进一步参与到关于水的政治中去。因此,巴拉的作品具有普遍的相关性,兼具个体性和集体性的意义。它们将当代的需求问题,放置在与其相应在自然、文化或建筑遗产中所扮演的角色中进行处理,它们也可能被用于追踪许多社会结构和话语,来解读当代印度的当代景观。
巴拉以他的极具表演性的摄影而出名,他将摄影当作他大多数作品中的一个具有观念性的框架。他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于,通过使用自己的身体,以加入经验的部分,从而使作品亲近观众。他使用多重影像,构建一系列连续的,由直接、亲身的经历所组成的叙述。
霍米·K·巴巴(Homi K. Bhabha)是哈佛大学英语系安·F·罗森伯格人文教授(Anne F. Rothenberg Professor)和哈佛大学人文中心主任。他也是哈佛大学校长人文学科高级顾问。巴巴著有大量探索殖民和后殖民理论,文化变迁与权力,以及世界主义和其他主题的序列著作。他的著作包括《国族与叙事》(Nation and Narration)和《文化的方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后者于2004年被列为劳特里奇(Routledge)经典序列著作出版并被译为韩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塞尔维亚语、德语和葡萄牙语。日本新近出版了一部巴巴的著作选集。哈佛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他的新作《全球尺度》(A Global Measure),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将出版他的《叙事的权利》(The Right to Narrate)。